AI科學家吳恩達教授發表「人工智慧的契機」專題演講

AI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今年9月26日以「人工智慧的契機」(Opportunities in AI)為題於臺大發表演講,吸引約500名師生和業界專家參與。該演講由管理學院、電機資訊學院、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與數位學習中心共同合辦。博士為美國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以及Coursera共同創辦人,是世界知名的AI科學家。講座開場由臺大副校長廖婉君主持,於致詞中介紹吳教授於人工智慧領域享有極高的聲譽,她期待講座所探討人工智慧所帶來的嶄新機會,以及潛在未來可能面臨到的風險與挑戰。

吳博士指出,AI就像是新的電力,是通用技術的革新,可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例如生成式AI、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LLM),讓AI能夠根據輸入的資訊生成新的內容。這技術不僅可用在消費端,還能用於開發端,使開發者能夠輕鬆地建立新的應用。過去,1個構想提案若使用監督式學習,可能需要1個月標記資料、3個月訓練AI模型、3個月雲端部署。意即,打造1個商用AI系統可能需要7個月。然而,基於生成式AI,下達特定的提示(prompting)只需數分鐘或數小時,而部署模型也僅需數小時或數天的時間,使得現今數以萬計的人們能快速的開發。近期的研究,也從文字提示拓展至「視覺提示(visual prompting)」。吳博士於現場也展示幾個案例包含狗的項圈、地震裂痕的標記與模型訓練,顯示視覺提示模型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

AI的機會究竟在哪裡呢?從AI領域的金字塔企業生態圖來看,底層是硬體半導體領域,再上一層是開發者工具,例如OpenAI的API,在頂層是應用層。事實證明,其創造收入並產生經濟效益時,基礎設施和開發者工具層才能成功。例如,吳博士曾與前Tinder執行長合作將AI導入戀愛顧問公司,藉由執行長對戀愛關係系統化的理解以及AI的知識與技術,共同建立非常獨特的應用。在過去幾年裡,AI Fund改進新創企業的流程。他相信未來將會湧現許多的新創企業,希望臺灣也能出現這樣的新創公司。

此外,吳博士到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他認為通用型人工智能(AGI)的實現還需要30到50年,不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相反的,AI將成為幫助人類克服全球挑戰的關鍵。在問答中,臺大資工系教授林軒田指出,相較於監督式學習,生成式學習的結果不容易評估。吳博士回應可以透過少量樣本提示(Few-shot Prompting)來協助解決這個問題,同時系統化的評估指標也正處於研究階段。 此外,學生和業界人士提出AI應用的擴展性、替代性以及小樣本問題。吳博士認為與No-Code相比,他認為Low-Code更有未來應用端的靈活性開發。最後,他相信透過合作和創新,AI將帶來更多驚喜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