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馬哥倫理學》與幸福觀對話 為社會傳統提供合理的哲學基礎

什麼是好生活?好生活是幸福的嗎?這些永不過時的問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似乎都能回答一二。例如出身高低、榮譽有無或財富多寡等,是影響一個人是否生活得好及幸福的因素。然而為何日常經驗中,真正幸福者幾希?

亞里斯多德在《尼科馬哥倫理學》試著與一般流行的幸福觀對話,並非全面否定社會傳統,而是為了替它們提供合理及堅實的哲學基礎。他指出「幸福是靈魂根據德性的活動」;對活動或行動的強調,凸顯出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蘇格拉底的差異,前者著重德性實踐,後二者偏向德性知識。這部著作的內容觸及諸多倫理議題:人生目的與幸福、運氣與外在善、德性、德性教育、道德責任、正義、不自制、友愛及快樂。儘管亞里斯多德是基於西元前四世紀城邦政治為背景思考,但此書對西方倫理學的發展,意義既深且長。

這本書為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希臘名Aristotélēs,約384-322 BC)所著。亞里斯多德為古希臘哲學家及博學者,師從柏拉圖,並任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之師。他的著作豐富多元,學科涵蓋範圍極廣,從邏輯、形上學、物理學、氣象學、靈魂論、生物學、地質學,到倫理學、政治哲學、美學與修辭學。幾乎涵蓋人類知識的每一個面向,可謂是西方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身為逍遙學派(The Peripatetics)的創立者,亞里斯多德開啟的學術傳統,為近代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譯者徐學庸(泰雅族名Yukan Domi),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洋古代倫理學及政治哲學。

歡迎至出版中心參觀選購:https://press.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