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hool 掌握跨域創新EMI教學策略:從畢業卡到英 到EMI教學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跨域創新EMI教師社群於11月4日聚集來自臺北科技大學、政治大學以及臺大等7位教師參與,共同探討以討論為核心的EMI課程教學策略。

北科大黃光廷老師首先分享他們如何逐步實施2030雙語政策,將其轉化為學校EMI教學策略經驗,以面對全英語授課課程比例提高以及招聘適合授課教師的挑戰。透過與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團隊合作,採用觀課方式,協助北科大制定全面的EMI教學策略。北科大建築學系陳盈棻老師接著分享個人經驗,從畢業卡到英檢條件休學,如何轉變成有能力教授EMI課程的心路歷程。政大創意國際學院的陳虹穎老師提出使用"Translanguaging"(跨語言實踐)的概念和方法,通過五感體驗,讓學生沉浸在英文環境中,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全英語授課的課程內容。

活動下半場,臺大外國語文學系黃山耘老師引領社群成員深入探討EMI教學現場,重點討論以小組討論為主的課程的實踐方式,制定相關的EMI教學策略。D-School袁千雯老師提及,除了教室配置會影響課堂討論進行氣氛外,更需要注意各組進行不同主題專案討論時,如何從小組討論中,回到課堂整體討論,需要有明確的指引進行課堂中跨尺度的討論。D-School蔡文傑老師則以「當各個小組都有一個ChatGPT參與討論時,阻礙EMI課程討論的因素,還會是語言嗎?」的議題,進一步點出EMI課程設計並非僅單純將中文授課內容轉譯成英文授課,更重要的是如何從原本中文授課的在地觀點轉化成由英文授課的全球觀點。 D-School副院長張聖琳表示,「跨域創新」並非僅關注於學生學習的最終結果,而是強調學生自身參與課堂討論過程中所建構出的知識,因此,她建議進行以討論為主的EMI課程時,需注意修課學生對於課程期待的落差,課程一開始需向學生清楚告知,比起授課教師講述的內容,學生自身參與進行的討論的過程和產出成果更為重要。

D-School跨域創新EMI教師社群為參與者提供深入瞭解EMI教學策略的機會,並讓與會者共同思考如何應對跨域創新的挑戰,社群接下來的活動將提供豐富的內容議題,鼓勵更多對跨越創新EMI教學有興趣的教師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