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第36次跨領域學術交流會 - 工學院

由臺大工學院接力舉辦的「臺灣大學第36次跨領域學術交流會」 已於2023年11月28日下午在工學院203國際會議廳舉行,當日臺大校長陳文章率副校長、多位一級主管及各學院(含附設醫院)院長與工學院院長江茂雄等師長與會。

此次交流會由工學院副院長闕蓓德擔任主持人,依序介紹4位主講人及報告主題:機械系教授李綱說明「臺大自駕車」,化工系教授康敦彥講解「二氧化碳捕捉與利用」,工學院副院長謝宗霖則以「綠色材料-氫能研究」為題,最後江茂雄院長則說明「離岸風能及海洋能」之運用。

首先由機械系教授李綱、蘇偉、詹魁元、劉霆、楊士進、鄭榮和所組成的智駕車團隊,與國內外業界、學界合作開發自駕車、無人載具,在2018年參加杜拜官方的世界自駕運輸挑戰賽,臺大團隊與業界合組的臺灣iAuto是全球唯一連續三屆參賽並得獎的團隊,最高獲得亞軍及50萬美元的獎金。以及2021年啟動的校內自駕送餐NTU EATS活動,也可應用於未來智慧綠色碳中和校園的計畫。

接著由化工系教授童國倫、吳嘉文、康敦彥、余柏毅所組成的二氧化碳捕捉與再利用技術的團隊,致力建立新穎的薄膜技術,用於台灣發電廠與化學、製造業的碳排放場域。此自主開發之新穎薄膜技術可以用在捕捉工業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亦可用作大氣直接碳捕捉。

還有「高效固態儲氫合金及可攜式溫控儲放氫瓶」技術;其研發目標在於突破現今儲氫技術產業化常見的瓶頸:儲氫密度、運送安全性、以及工程實踐。此技術關鍵重點為整合霧化噴粉與高效觸媒技術達成鎂基儲氫合金的量產,引領公斤級、高性能、長周期數之鎂基固態儲氫材料製程發展。此技術成功開發可量產的高性能ZK60鎂基儲氫合金粉材與其可攜儲/放氫瓶。粉材平均儲氫量達5.5-6.0 wt%,5分鐘內可釋放達99%之儲氫量,且在經過200次(朝500次邁進)儲放氫循環後,儲氫量仍維持在5.0 wt%以上,保持80%以上的儲氫能力。此技術為臺灣建置公斤級鎂基固態儲氫材料國產化製程,具有前瞻性意義。

另外為達到2050淨零目標,海洋能源的開發,臺大工學院離岸風能及海洋能研究團隊自2014年迄今,歷經第二期能源國家型計畫、國科會綠能聯合研發、國科會淨零排放等大型計畫支持,持續發展我國未來發展離岸風能及海洋能所需的前瞻技術,持續提供政府發展政策建議、前瞻技術發展、並推動人才培育,扮演我國離岸風能及海洋能領頭羊角色,並期與國際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