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特色課程系列報導—國際學院「生物多樣性工作坊」 生物多樣性評估與保育執行的實際面

「生物多樣性工作坊」是國際學院生物多樣性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的專修課,由周均珈老師主授,這門課因應學程宗旨,欲培養具備生物多樣性保育管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人才。課程藉由實際參與,讓學生深入了解一、基礎生態調查與監測如何進行;二、調查的數據結果如何成為有力的科學依據,提供野生動植物經營管理方向與措施的擬定;以及三、如何化解保育現場常見的對峙與衝突。

此課程帶領學生到多個保育研究實驗場域,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北市立動物園、福山植物園、挖仔尾自然生態保留區等,示範適用於不同生物類群與生態系的調查方式,例如:樣方設置與潮間帶生物多樣性估算、豎琴網設置與中低海拔森林飛行哺乳類群聚組成、無線電追蹤淺山陸棲龜類。學生透過各領域的研究權威第一手示範和參與基礎調查實作,從而獲得豐富的實務經驗。

推動野生動植物保育除了需要專業保育人員的執行外,也需要和各界大量的溝通達成共識,其中,當地民眾的支持與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課程曾邀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林育秀擔任石虎保育議題的講員,分享當保育目標與當地居民利益存在衝突時,如何透過研究證據的蒐集,協助農舍主人架設圍籬防止石虎捕食家畜、降低農舍主人使用捕獸夾的需求,進一步減少獸夾對石虎族群的傷害。課程也帶領學生到南投縣友善石虎果園和農田,和當地果農對談交流,了解執行保育的過程。

在學習的同時,這項課程希望學生也能在保育的執行、教育、與推廣上,為臺灣生物多樣性的保育進一份心力。例如,要求學生們以英文整合參訪的主題:食蛇龜野放和族群重建、人獸衝突與石虎棲地保護,並製作成易懂的海報,再將這些成果分享給合作的機構,過程除了能提升參與的機構在保育的教育推廣上的能見度,也希望協助這些機構的許多貢獻與努力能以更國際化的媒介,散播與推廣給更多的群眾,突顯他們在「保育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教育推廣」的價值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