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尋獲臺灣古生物代表的特有物種「早坂島犀」的模式標本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政修、日本鹿耳島大學退休教授大塚裕之,和臺灣博物館方建能博士的合作研究,重新發現臺灣特有犀牛物種:早坂島犀(Nesorhinus hayasakai)的化石模式標本,此古生物研究文章已刊登於日本哺乳動物學會所發現的國際期刊 Mammal Study。

臺灣所發現的犀牛化石在1984年由日本鹿耳島大學教授大塚裕之和已過世的臺灣大學教授林朝棨共同發表為臺灣的特有亞種:早坂中國犀(Rhinoceros sinensis hayasakai。目前的分類被修改為臺灣特有種:早坂島犀Nesorhinus hayasakai),以紀念臺灣大學於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早坂一郎(Hayasaka Ichiro)教授。但其研究的犀牛化石標本卻一直下落不明(總共包含22件犀牛的化石標本),導致臺南市政府多次向臺灣博物館請求讓臺南所發現的犀牛化石標本「回娘家」也就是能回臺南。

此研究重新檢視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庫的化石標本,發現1984年所研究的犀牛化石標本分別存放於臺灣大學和臺南市立博物館的左鎮化石園區中,但只有5件標本,另外的17件標本的下落仍未知。抽絲剝繭的過程中,確認臺灣博物館並沒有當時所發現的犀牛化石標本,也發現當時的標本編號和各個蒐藏庫的標本系統並不一致,指出當時的化石標本大部分沒有進入到博物館的典藏系統。

更重要的或許是此研究確認原先的犀牛化石標本來自2個不同的地點–早更新世的桃園和中更新世的臺南,除了時間軸上有明顯的差異,其牙齒的形態也有不同,顯示臺灣所發現的犀牛化石很有可能至少有2種不同的物種,而不是一直以來認定的只有一個犀牛物種;化石標本目前仍是極為有限,後續深入的研究將能更進一步測試這一個分類假說和理解臺灣生命史中的滅絕事件及演化歷程。

研究全文: https://bioone.org/journals/mammal-study/volume-49/issue-2/ms2023-0070/Rediscovery-of-type-specimens-of-Nesorhinus-hayasakai-Mammalia-Rhinocerotidae-from/10.3106/ms2023-0070.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