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翻、玩—文學與歷史的創意轉生 「第一屆英千里文學x轉譯競賽」紀實

財團法人英千里先生獎學金基金會委託臺大外文系與輔大外語學院舉辦第一屆「英千里文學x轉譯競賽」。競賽以「英騎千里・在地轉譯」為活動宗旨,鼓勵學生積極瞭解文學與在地文史采風,利用文字、多媒體進行跨領域創作,以新世代的觀點詮釋並活用西方文學經典與在地文史典故,進而擴大文學與文化的影響力。本次共有64件作品參賽,含影片組21件、非影片組43件,展現學生的創造力和跨域思維。

12件決選與得獎作品 揭示轉譯多元創作趨勢
參賽者取材多元,取材文學作品西洋文學部分包括莎士比亞、密爾頓、海明威、喬伊斯、福克納、司湯達、雨果、福樓拜、音樂家巴哈的「光榮頌」(全能的天父);中國文學經典從《紅樓夢》與李清照的詞,到當代小說作品如《愛因斯坦的夢》。地方采風則涵蓋北臺灣經濟文化重要發展歷史景點 - 北投與大稻埕、深入爬梳學校所在地的新莊百年歷史的人文物產,也有反思臺灣民主化歷程《自由時代》雜誌編輯室報告文選的《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

主辦單位邀請6位評審委員,評審們關注參賽作品的呈現技巧,更重視作品所展現出的結構與時代意義、「原作/故事」連結性、作品的原創價值和對在地文化的理解。經過2組2輪審查,影片組與非影片組各選出6位得獎作品。

創作學生反思自我生命經驗 展現轉譯作品的多種可能
影片組的轉譯作品有真人演出,亦有以偶劇、動畫與社群平台的影像紀錄等創意展現手法。得獎作品《愛因斯坦的夢》在運鏡、演出與概念呈現均達專業水準;《誰來找「茶」》介紹英國商人陶德如何開啟大稻埕的製茶產業,歷史照片穿插現代場景、漫畫技巧精湛,文字表達亦極具吸引力,觸動讀者情感。

在非影片組的部分,轉譯作品的呈現形式則更加多元:報刊、書信、劇本、圖文書、數位展、新聞採訪與播報、線上互動遊戲、解謎遊戲,乃至實體的機關互動書、桌遊、地圖、導覽手冊等,充分發揮Z世代對於互動性文本的興趣與數位敘事的能力。在諸多形式中,心理遊戲與解謎最為常見,足見青年世代對於認識自我的追求。而得獎作品中的桌遊與立體機關書則著重與使用者互動,進而傳承文化並建立共識。另有得獎作品則展現學生的音樂造詣,和以仿古英文報刊型式結合現今流行的刑偵主題,巧妙地將「給愛蜜莉的玫瑰」轉化為一樁偵查案。

參賽者的用心使得文學知識與地方歷史不再冰冷扁平,透過觀賞、聆聽、遊玩這些作品,文史進入使用者的生活。創作者不只透過創意作品轉譯課堂裡與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也在創作理念說明影片中表達自我生命經驗的反思;積極運用各種創意與善用說故事技能,更希望與潛在使用者進行有效的互動和溝通,如此的用心著實令人驚艷又感動。

更多詳細得獎作品展現與活動資訊,請參考「第一屆英千里 文學 X 轉譯競賽」資訊平台:https://reurl.cc/v0rV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