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化學所劉如熹特聘教授研究團隊回顧性論文—高性能石榴石型鋰金屬電池之界面工程:親鋰性與疏鋰性探討 榮登國際頂尖期刊EnergyChem

能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嚴峻挑戰,而目前重要的儲能裝置之一為電池。特別是鋰離子電池,它成本低也攜帶便利,但仍迫切需要更高的能量、功率密度及良好安全特性,使鋰離子電池於未來交通系統與大規模電網電力儲存中更加實用。提高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方法為採用鋰金屬陽極,由於其具高比電容(3861mAhg-1)與低陽極電位(相對於SHE約為-3.04V)。但鋰金屬陽極仍面臨一些重大問題,例如鋰枝晶生長、庫侖效率低、循環壽命差及使用有機液體電解質時的安全疑慮。為解決這些限制,研究人員積極探索不可燃的無機固態電解質作為替代品。石榴石型固態電解質Li7La3Zr2O12 (LLZO)具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1mScm-1)、寬電化學穩定性窗口(∼0–5V vs Li+/Li),但其於鋰金屬界面阻抗的問題仍需被解決。

近日,臺大化學系、前瞻綠色材料高值化研究中心,與重點科技研究學院特聘教授劉如熹及其研究團隊成員的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3月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EnergyChem。題為「Interfacial Engineering for High-performance Garnet-based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 Perspective on Lithiophilicity and Lithiophobicity」,深入探討合適的界面工程於固態鋰金屬電池至關重要,尤以石榴石型固體電解質,因其脆性性質無法承受較高壓力。因此,重點將放於界面工程解決方案的最新發展,並根據使用各類材料界面修改方法與製造路線進行廣泛分類研究。針對某些重要電化學性能參數進行詳細比較,從而對合適中間層類型與可能的機械途徑進行闡述;此外,亦討論界面處之鋰親和力於親鋰性方面的作用及疏鋰相存在的重要性。此篇綜述文章全面分析石榴石型之鋰金屬固態電池中陽極-固態電解質界面。為親鋰性與疏鋰性提供清晰剖析,以實現高性能電池。

研究成果全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7780240000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