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森林環資系教授余家斌與國際團隊合作 提出大自然如何透過嗅覺系統影響人類健康研究新方向

接觸大自然可以改善情緒、提升認知功能與減輕壓力以促進健康;了解更多有關大自然對健康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生活品質,提出如何管理土地、保護生態系統以及設計適宜人居的城市、住宅和公園。現有關接觸大自然促進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自然景觀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嗅覺系統研究則是一門新興的領域。

為探索此研究新方向,世界各國的學者齊聚於加州參與「Nature and Human Well-Being: The Olfactory Pathway」工作坊,這個跨領域研究小組包括人類學、生理學、心理學、生態學、公共衛生、大氣化學、森林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分別來自美國、英國、臺灣、德國、波蘭和塞浦路斯的研究機構。工作坊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提出如何擴大對「自然氣味和香氣影響人類健康和福祉」的研究。

人類嗅覺本質上是一個複雜的化學檢測系統,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狀態的情況下,嗅覺信息傳送到神經系統供頭腦詮釋進而影響健康與福祉。自然界不斷釋放化學化合物,包含植物所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使嗅覺系統保持忙碌,這些化合物可以在空氣中持續數小時或數天,而對人類產生影響;森林釋放出複雜的化合物到空氣中,在大氣中反應與混合後影響嗅覺環境。再者,嗅覺訊息與特定記憶密切相關,或因文化和個人不同的經歷而產生不同的意義。

這項研究提出一概念架構詮釋以自然嗅覺環境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福祉,其中包含:
一、嗅覺環境是由空氣中化學物質的濃度和比例而特徵化。
二、嗅覺功能的維度(即敏感性、辨別和識別)受到多種個人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調節嗅覺感知。
三、主觀經驗是嗅覺感知通向健康結果的中介因素,而主觀經驗包括個人偏好、文化、聯想、過去經驗和多感官情境。
四、以上路徑影響人類健康與福祉,從生活品質與滿意度,到情感反應與調節、認知功能、對行為的影響(社交互動和飲食選擇)、壓力、抑鬱症狀、(抗)炎過程等。

這項研究剖析自然環境如何透過嗅覺系統影響人類的健康與福祉,作者們呼籲進一步研究人類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的嗅覺足跡—包括污染改變或破壞空氣中的氣味物質,也包括減少釋放有益氣味的棲息地。

此研究已於2024年5月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研究團隊感謝臺大森林環資系、臺大實驗林以及國科會對此研究的支持。

研究全文: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n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