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研究成果系列報導—創新設計學院蔡文傑老師「探索互動設計的多樣性:從人機互動到共生體驗的設計實踐」

近年來,人與科技賦能物件 - 如自動機、物聯網裝置、生成式AI等的互動關係日益多樣化,互動設計(Interaction Design)領域的研究也隨之打破傳統人物二元觀點,進一步探討所有具現於空間中的能動性實體如何相互學習、協作,激發創意和反思,或在符合特定價值觀的意圖下形塑行為。因此,互動設計不再僅以人為中心,也不再僅以問題解決為唯一目標,而是更廣泛地考量所有生物與非生物的存在價值與關係。在這樣的框架下,如何透過設計來觸發人類和其他共生實體更理想的互動體驗,成為研究團隊致力探討的議題。

首先,藉由設計探針(design probes)重新理解特定文化與經驗現象,定義新問題。例如,「回憶探針」 透過特製工具包,探討珍藏物件上的使用痕跡如何與人類記憶共同編織出物主的生命故事,並賦予物件存在的意義。物件擁有者利用痕跡來喚醒記憶,彌補自身記憶的缺失;每次回憶的提取與述說不僅幫助物件建構符合現況的歷史脈絡,也讓物件擁有新的生命。「物候探針」 是一套探詢臺灣長者物候智慧的訪談工具,以24節氣為靈感設計的聲音卡片,結合臺灣季節性聲景和AI生成的節氣圖片,促進長者與研究人員之間的對話,鼓勵他們分享並反思與天氣物候相關的日常經驗。

其次,藉由創成工具套件(generative toolkits)與目標使用者對話,調整設計方向。例如,「推測工具組」 是一套虛構的產品設計,將物聯網跨領域研發中心的技術概念轉變為未來情境下的實用工具模組。秉持技術民主化的意圖,通過開發如積木般可把玩的推測工具模組,將抽象的學術技術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基本形,激發使用者對未來技術應用的想像。可重組的工具零件促進創造性思維和即興表演,使創客能將新技術整合至正在進行的專案中,組裝出具體的設計原型,預想改造後的專案作品如何發揮新技術的功能。

最後,藉由互動原型(prototypes)的實際部署,了解日常且處境化的使用體驗。例如,「反身印表機」是一個具自主能動性的照片刪除與列印裝置,旨在促進人們對日常生活記憶的回顧,反思數位照片收藏的必要性,探討懷舊與未來自我的關係。當使用者體驗到數位照片實體化後隨時間衰退的過程時,必須透過提升自己的主動性,才能恢復想要保留的照片,也因此在腦海中加深對該照片的記憶。此研究提出記憶交換的人機互動模型,用以探討數位與人類記憶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提出一種個人數位照片管理產品的另類範例。

蔡文傑老師的相關研究: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zh-TW&user=jZBwLI8AAA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