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利用居家型心室輔助器 延續心衰竭病人生命

心臟移植手術是心臟衰竭末期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由於器官捐贈數量嚴重不足,近5年來,每年平均僅有約80例心臟捐贈,導致不少心臟衰竭患者來不及等到心臟移植即辭世。臺大醫療團隊積極救治每一位困難病患,竭盡所能爭取每一個病人生存機會。根據本院2009至2019年的統計資料,對於嚴重心因性休克並已置放葉克膜的病患,成功爭取3成的存活機會,其中2成能轉置心室輔助器裝置,超過6成的病人能成功進行心臟移植。這些需要葉克膜與心室輔助器等機械性輔助器的病人,接受心臟移植後的3年存活率與沒有裝置機械性輔助器的病人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顯示臺大醫院在提升嚴重心臟衰竭病人生存與心臟移植機會方面所作的努力。

自1987年以來,臺大醫院已完成超過700例心臟移植手術。根據2009至2019年的統計資料,手術前已使用各類機械性輔助器的比例高達7成。即便如此,2024年6月衛福部公布的心臟移植存活率統計資料顯示,臺大醫院的3年 (76%) 及5年 (71%) 存活率均高於全國平均 (75%、68%)。

造成心臟衰竭的病因多樣,不是所有病人都能接受心臟移植,或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發現癌症或其他心臟移植禁忌症。居家型左心室輔助器因此成為末期心衰竭病人及家屬的治療選擇,幫助病人重返社區,恢復生活常規,提高生活品質。臺大醫院於1995年完成心室輔助器植入,2002年開始成功植入可攜式居家型心室輔助器。2013年9月,將居家型心室輔助器植入因心臟衰竭急救而使用葉克膜維生系統的病人身上。該病人雖符合心臟移植條件,但選擇繼續使用居家型心室輔助器,迄今已超過10年,病人狀況穩定,維持固定健身活動,並常至國外旅遊。2021年,臺大醫院為一位39歲男性裝置居家型心室輔助器。該病人罹患橫紋肌軟組織肉瘤 (STS) ,曾多次接受不同部位腫瘤切除與電燒。裝置輔助器後,他能重返生活,並於今年受邀至美國進行半年的教學工作。2020年6月,臺大醫院為一位急救後使用葉克膜維生系統的病人,先進行短效型左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再將其換成居家型心室輔助器。2023年,一位在臺大竹東分院急救後使用葉克膜維生系統的病人,轉至總院後換成居家型心室輔助器,爭取心臟移植機會,目前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仍能正常生活與工作。近年來,醫療團隊也發現這些病人多有心律不整的情形,因此在訂定醫療計畫時,會同步進行燒灼處理,目前已成功處理多位病患。

臺大醫院至今已累積近百例居家型心室輔助器個案,其中裝置超過3年的有16人(4人接受心臟移植,10人存活)。根據2018至2023年的統計資料,無論何種原因裝置居家型心室輔助器的病人(包括不符合心臟移植條件或年齡超過70歲以上)的3年存活率,與心臟移植病人(去除裝置居家型心室輔助器接受移植的)相比,並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這一成績與國外發表的大型研究相當,並已在今年的國際心肺移植醫學會上發表,展示臺大醫院在使用居家型心室輔助器方面的團隊努力,也驗證居家型心室輔助器與心臟移植皆為末期心臟衰竭病人的有效醫療選擇。臺大醫院護理師更榮獲2024 American Society for Artificial Internal Organs (ASAIO) 美國人工臟器學會VAD Coordinator Leadership Award的最高榮譽,成為首位美國之外的獲獎者。

目前,臺灣對於使用居家型心室輔助器的衛教方式僅限於電話諮詢與紙本衛教手冊,缺乏針對病人使用的資訊系統。臺大醫院優化紙本衛教手冊為電子書,並於今年推出「臺大醫院心室輔助器」智能回覆聊天機器人,提供病人相關衛教訊息與教學影片,進行心室輔助器及自我健康(生命徵象)檢測,提高使用者操作的便利性及安全性。系統還提供與臺大醫院網站的連結,以查詢自我用藥與臨床檢查結果,多方面提升系統實用性。此外,考量病人居住於不同縣市,透過個案流程討論,增進病人照護方案的一致性,跨團隊、跨院區合作,讓居家型心室輔助器病人能在各分院(新竹、雲林)接受相關照護,未來也希望拓展並結合其他醫療院所進行共同照護,讓病人安心重返社區。

經過30年的歷練,臺大醫院在心臟衰竭重症照護領域持續努力。自2020年起,每年舉辦心室輔助器研討會,近兩年更在雲林和新竹分院辦理此類課程,已成為臺灣醫學界的一個重要交流平台,為心臟衰竭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多選擇和希望。今年的研討會擴大為5天課程,加入葉克膜與心臟移植部分,並特別邀請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專家來臺授課,配合政府的南向醫療政策,培訓東南亞國家醫院的心臟重症臨床人員進行跨團隊訓練,分享臺大醫院在嚴重心臟衰竭照護上的策略與豐富經驗,期待能提高亞洲區心臟重症病人的福祉。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