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研究成果系列報導—法律學院 追求社會公平、形塑社會連帶的社會法研究

在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出現之前,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極度扭曲,僅有軍公教人員能享有較為完備的社會保障。當時,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平現象極為明顯,而相關法律研究也才剛起步。究竟是什麼樣的法律體制造成威權時期社會福利分配的扭曲?又該如何透過法律促進更公平的資源分配?這些問題一直是臺大法律學院教授孫迺翊的研究興趣所在。

近年來,孫教授的研究重點集中於2大主題:身心障礙者的權利實現,以及社會國相關法律制度的發展。她期望透過法學理論的基礎研究,結合在地的社會經濟脈絡與法律制度,從立法政策、法律適用及憲法解釋等角度,思考如何讓法律制度更有助於實現社會公平與實質平等。她的研究成果可從以下3個方面來概述。

在對身心障礙者的社會認知中,普遍存在同情但不平等的看法,社會大眾往往忽視他們作為人的尊嚴與自我決定能力。然而,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國法化,顛覆社會群體及國家公權力對身心障礙者的看法,強調必須正視導致障礙的系統性因素。法律的功能不僅限於維護既有權力結構,更應用於改變漠視弱勢者的權力結構。孫教授透過比較公約與我國憲法中的平等原則,分析行政法院判決及精神衛生法最新修正,並參與司法院身心障礙者司法指引研討,致力於將身心障礙者平等不歧視的原則落實到我國法律體系中。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發表於TSSCI期刊,還在德文與英文專書中發表。

孫教授的研究涵蓋全民健保、年金制度與年金改革、長期照顧制度、職業災害保險等社會保障領域,並反思臺灣社會法學是否逐步發展出本土特色。她探討如何將社會法原則與臺灣特有的社會經濟結構相結合,進而完善我國社會福利體系。

2018年軍公教年金改革引發憲法訴訟,孫教授基於德國經濟學者Gerhard Mackenroth的觀點,指出國家能進行的所得重分配程度,應該與當期國民總體生產相連結。她認為,臺灣的軍公教年金制度長期未與經濟社會條件相調整,缺乏與就業政策及人口結構變遷的連動性,產生制度性困境。該見解被司法院在釋字第781號解釋中採納,並為軍公教年金改革提供法律基礎,使其順利推行。

孫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肯定,目前,她正專注於探討COVID-19期間的各項限制性措施與補償措施的社會效應。這些補償措施反映國家在經濟衰退危機中對社會成員的扶助,但同時也突顯部分自營作業者及非典型就業者未能獲得充分的社會保障。她希望透過這些研究,為臺灣社會安全體系提出改革建議,並為未來可能面臨的經濟危機提供更具韌性的解決方案。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