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百大貢獻事蹟系列報導之1 - 首位榮獲諾貝爾獎返國奉獻 提升臺灣研究實力至世界一流
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校友李遠哲教授,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臺灣人。他於1967年與Dudley R. Herschbach共同設計出全球首部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儀,該設備使科學家能夠觀察分子碰撞及化學反應的過程,對科學研究做出深遠的貢獻。憑藉此革命性發明及其在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領域的領先地位,李遠哲教授獲頒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李遠哲於1967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專注於化學動力學、反應動態學及分子束等領域。在美國的多所大學任教期間,他為美國培養大量化學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將世界領先的分子束技術和研究帶回臺灣,並指導年輕學者打造更精密的質譜儀,開創地球科學、海洋學、大氣科學及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新篇章。
基於對臺灣科學發展的深切關懷,李遠哲早在1982年就與中研院院士共同發起籌設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為推動臺灣高科技產業奠定基礎。此後,他邀請張昭鼎、林聖賢、劉國平、莊東榮等世界頂尖學者回國主持研究,並於1994年返國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帶領原分子所升格為國際領先的學術機構。
同年,他與產學界合作創立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這是臺灣首個專門透過私人募款來引進和獎勳優秀學者的基金會。該基金會成功吸引超過5000名國際學者回國,其中包括1200位博士,推動臺灣科學研究的全面發展,並助力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邁進。
李遠哲教授的貢獻不僅提升臺灣在全球科學研究的地位,也為國際科學界創造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