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百大貢獻事蹟系列報導 — 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典範:臺灣烏腳病防治、飲用水砷中毒研究

烏腳病罹病者從皮膚色素沉著開始,慢慢角化,變成烏黑,是相當悲慘的地方性疾病。它發生在臺南縣學甲鎮、北門鄉,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鄰近的一些濱海地區。

1958年1月16、17日公衛所所長陳拱北等受台灣省政府衛生處長請託,南下考察,作出報告並提出防治計畫。防治計畫之一是利用1958年2月寒假,陳拱北率吳新英、內科曾文賓、外科許見來等前往學甲鄉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高濃度砷的地河井水為烏腳病主因,促使省政府於1965年實施疾病盛行地區的改善公共給水計畫。

1970年7月省政府頒訂「臺灣省烏脚病防治計畫」,再委託臺大公衛所從事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陳拱北負責將流行地區之流行度依嚴重性化分為3種地區: 臨床研究由曾文賓負責訂出臨床診斷3個標準;政府再依陳、曾两位訂出之標準作為防治烏脚病之主要依據。該防治計畫執行共4期至1991年完成,烏腳病第3級(最嚴重)流行區的自來水接管率達91%以上,且不再有30歲以下新患者。

此計畫進行中途,陳拱北1978年去世。陳教授主持的計畫,不僅救治、遏止臺灣烏腳病蔓延,也獲得國際重視。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系系主任馬克曼博士所寫的《流行病學》一書,即稱該研究是繼19世紀的「流行病學之父 」英國史諾醫師所進行之《霍亂論》經典研究之後的重要流行病學研究。

陳拱北學生陳建仁承接烏腳病地區的研究工作,1988年陳建仁等人發表的論文指出, 飲水含砷量和各種泌尿道癌症、皮膚癌罹患率呈現劑量效應正向關係。世界衛生組織依此作為全球飲用水含砷限值之評估依據。美國將飲水含砷量標準,一舉由原來的50ppb(10億分之1)大幅降至5ppb,並自2000年12月31日起實施。此外包括新疆、內蒙古、孟加拉、印度等地區,在進行高含砷飲水調查時,也多採用臺灣研究的成果;證實臺灣醫界從此一地區性疾病防治經驗,已成為世人引用、借鏡的珍貴資料。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