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百大貢獻事蹟系列報導 — 公共衛生政策成功防治臺灣特有疾病 根除瘧疾與甲狀腺腫防治

臺灣的公共衛生政策成功防治了兩種特有疾病 — 瘧疾與甲狀腺腫,這些成就不僅展現了政府的積極努力,也反映了多位醫學及公共衛生專家的貢獻。

在瘧疾防治方面,瘧疾曾在日治時期對臺灣造成嚴重威脅。當時,瘧疾死亡率遠超過戰死者數字,這促使日本當局加強對瘧疾的研究與防治工作。1913年,臺灣總督府發布「瘧疾防治規則」,對感染者進行血液檢查,並強制帶菌者服用奎寧。此外,還進行防止瘧蚊繁殖的工作,使得瘧疾的死亡率從每萬人30人以上,逐漸下降至7人以下。然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由於藥品短缺,瘧疾的死亡率又有所上升。

戰後,194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接手瘧疾研究工作,並在臺設立了瘧疾研究中心。1952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派遣專家來臺協助瘧疾防治。經過長期的努力,臺灣終於在1965年成功根除瘧疾,成為全球首個被認證為根除瘧疾的國家。這一成就得益於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以及戰後政府和國際合作的共同努力。此外,連日清、謝獻臣等醫學界專家在這一領域的貢獻不可忽視,他們不僅在臺灣取得了成功,還將經驗帶到其他開發中國家,幫助他們根除瘧疾。

在甲狀腺腫防治方面,這一疾病的根本原因是碘缺乏症,尤其在臺灣的內陸地區較為普遍。早在日治初期,日本醫學界便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並在1940年代達到成熟階段。1950年代,臺灣的公共衛生專家,如陳拱北、吳新英等,開始著手研究甲狀腺腫的防治。他們發現,甲狀腺腫的高發率與碘的攝取不足密切相關。1957年,陳拱北根據國外的經驗,提出了「食鹽加碘計劃」,並於1958年開始在新竹縣進行試驗。經過三年的實地調查,試驗地區的甲狀腺腫患病率顯著下降,男性由21.6%降至5.1%,女性由58.6%降至5.7%。這一成果不僅證明了食鹽加碘政策的有效性,也為政策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基礎。1975年,臺灣全面實施加碘食鹽政策,成功遏制了甲狀腺腫的蔓延,極大改善了民眾的健康狀況,並為全國的公共衛生貢獻了寶貴的經驗。

總結來看,臺灣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成功經驗,無論是在根除瘧疾還是防治甲狀腺腫,都展現了政府、醫學界以及國際合作的重要作用。這些成功的防治措施不僅改善了人民的健康,還為全球公共衛生政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參考。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