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進行跨國合作研究 — 揭示化學訊息如何驅動生態特化與演化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助理教授林柏安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Gary Felton及哈佛大學教授Naomi Pierce團隊合作,其研究成果近期刊登於國際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此研究探討環境中的化學訊息如何影響昆蟲的食性選擇(生態特化)與演化歷程,並提出 「顯著氣味假說」(Salient Aroma Hypothesis),指出陸生植物釋放的化學訊號會影響昆蟲的覓食行為,進而塑造其生態適應與演化過程。此發現不僅為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提供新視角,也突顯臺大在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實力。
研究團隊綜合化學生態學、行為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的研究方法,深入解析植物與昆蟲的交互作用。他們發現,植物釋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s) 具有日夜節律,此變化影響昆蟲的食性演化。白天,植物釋放較高濃度的氣味訊號,使晝行性昆蟲能更精準地搜尋寄主植物,從而促進專食性演化。相對地,夜間植物釋放的氣味訊號減少,使夜行性昆蟲難以依賴嗅覺鎖定寄主,因而更容易發展為廣食性種類。
此研究進一步解釋專食性與廣食性的形成機制,並提出化學訊號可獲取性與生態特化現象之間的演化關聯,為生物適應與演化趨勢提供新的研究視角。此外,此發現對生態保育、農業害蟲管理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研究團隊未來將進一步探討環境因子如何影響化學訊息的可獲取性,並評估此機制是否適用於其他生物群體,以深化對生態適應與演化動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