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特色課程系列報導 — 公衛學院「全球環境衛生學」課程紀實

天微亮,山嵐尚未散去,陽光穿透南投仁愛鄉武界部落的山谷。當地教會萬福樓通舖裡傳來學生的英語交談聲,來自世界各地的他們,背起裝備、手握標籤紙與塑膠瓶罐,準備踏上田野調查的第一站─摩摩納爾瀑布。這裡是部落主要水源之一,學生沿山徑步行、溯溪,在瀑布水潭處小心採集水樣並標記。返程後,他們走訪家戶水塔與水龍頭進行生活用水樣本採集,並於萬福樓進行基本水質分析。部分樣本則帶回臺大實驗室,進行大腸桿菌與重金屬檢測。學生同時觀察積水尋找孑孓,捕捉蚊子,回校後製作成標本。傍晚則受邀參加烤肉晚會與舞蹈表演,夜晚在雜貨店與部落居民聊天交流,文化與知識在山谷中悄然交織。

這段深刻的學習經歷是《全球環境衛生學》這門課的核心特色之一。課程自111-2學期由臺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婉甄主授,今年邁入課程重新設計第3年。作為全球衛生學位學程必修課程,也開放公衛學院與國際3校農業生技與健康醫療碩士學位(含臺大、日本筑波大學與法國波爾多大學)學生選修。112-2學期有10位學生修課,來自伊索比亞、法國、日本、美國與臺灣;113-2學期增至18人,國籍涵蓋印尼、孟加拉、法國、日本、美國與臺灣,展現高度國際參與度。

課程設計分為3大學習主軸:基礎課程教授環境衛生概論與污染物暴露評估;專題課程聚焦空氣、水質與病媒蚊,由李婉甄副教授、王根樹教授與蔡坤憲教授分別授課;田野實作整合所學,應用於武界部落的環境採樣與實地觀察,並參訪勞動部「勞安加衛體驗館」。在武界的3天2夜中,課程不安排在地導覽與講師,而是透過互動與溝通學習,讓學生體會資源有限下的公共衛生實務,並學習如何將分析結果轉化為可讀性高的報告,回饋給協助採樣的居民,延續公共衛生服務隊的精神。「勞安加衛體驗館」則以「人生不能重來」為主軸,結合沉浸式互動與VR模擬,讓學生認識職場潛在風險與勞動權益,強化其對職業健康的理解與應用。

113-2學期的課程將原「災害管理」主題調整為「氣候變遷與健康」,引導學生思考氣候對公共衛生的衝擊。課堂也迎來臺大與京都大學雙聯學位學生,使文化更趨多元。李婉甄副教授並持續優化課程,引導學生設計田野調查計畫,運用觀察學習單,於現地收集資料,提升期末分組報告的統整與反思深度。

這門課不僅傳授知識與技術,更希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跨域合作力與文化敏感度,以及將全球衛生視野在地化的精神。今年學生又將帶來什麼樣的火花,讓我們拭目以待。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