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昆蟲學副教授薛馬坦完成南極考察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薛馬坦 (Matan Shelomi) 主要研究昆蟲的腸道微生物,近日,他接受烏克蘭研究團隊邀請並獲得全額資助,在南極半島沿岸一座小島上的烏克蘭費爾納茲基研究站 (Vernadsky Research Base) 生活與工作近2個月。根據《南極條約》,任何國家均不得宣稱對南極的領土主權,且該大陸僅能用於科學研究等和平活動。

但南極有昆蟲嗎?「有一種。」薛馬坦表示:「在南極大陸上唯一發現的自由生活昆蟲就是南極無翅蠅 (Belgica Antarctica) 。它沒有翅膀,生活在苔蘚中,以土壤和微生物為食。」此次南極之行的研究目標是分析南極無翅蠅的腸道微生物,並探討這些微生物是否影響昆蟲的結冰點。「南極無翅蠅擁有許多獨特的生存策略,他能夠應對極端低溫,直至 -15°C 的凍結環境。」返臺後,他將與烏克蘭合作者利用分子技術進一步解析該昆蟲的完整微生物組。

這項研究的合作契機來自於一篇烏克蘭南極研究人員發表的南極無翅蠅論文,薛副教授主動聯繫作者表達合作意願,隨即受邀前往南極進行為期一個夏季的研究考察。前往研究站的唯一方式是乘坐烏克蘭國旗掛載的破冰船「諾斯菲拉號」 (Noosfera),歷經四天顛簸穿越惡名昭彰的德雷克海峽 (Drake’s Passage),終於抵達研究地點。值得一提的是,薛副教授成為自 2022 年戰爭爆發以來,首位在該研究站工作的國際學者,同時也是少數曾前往地球最南端進行研究的臺灣科學家之一(薛副教授於 2024 年歸化為中華民國公民)。

為了尋找南極無翅蠅,薛教授與其他研究人員一同前往不同地點考察。他們研究的主題涵蓋南極溪流中的微塑膠污染、築巢鳥類如何傳播南極苔蘚,以及生活於雪地上的藻類等。研究團隊乘坐橡皮艇 (Zodiac) 穿越冰山,到達南極半島或周邊島嶼,搜尋南極無翅蠅幼蟲,這些幼蟲通常棲息於賊鷗 (skua) 或其他鳥類巢穴附近的泥土中。在研究站內,科學家們則使用專業設備研究地球磁場、大氣河流現象,以及臭氧層空洞。

除了科學家,研究站還配備維持生存所需的各類專業人員,包括站長、醫生、廚師、柴油發電機技師、IT 專家等。此外,還有一批建築工人,他們僅在夏季停留建造研究站的新設施。當南極漫長的冬季來臨,研究站被厚冰封鎖與外界隔絕時,基地僅留下 12 至 16 人的核心維運團隊繼續駐守。「由於南極無翅蠅在冬季不活動,我才得以免於長達一年的孤立考察。」薛副教授笑道。

在南極研究站的日子充滿忙碌,研究工作與基地維護並行。「大家彼此依賴才能生存,即便是像我這樣的季節性研究員,也必須參與基地清潔、協助準備餐食等工作。所有人都非常友善,樂於合作,畢竟要在這樣偏遠的地方共度1年,彼此之間的和諧至關重要。」而在基地內的食物以烏克蘭菜為主,如醃豬油 (salo) 、餃子 (varenyky)、羅宋湯 (borscht) 等。

在研究站生活期間,薛副教授有幾個特別驚喜的發現,一是熱水淋浴;另一個更是由Starlink提供的高速網路,在此之前,基地成員的士氣可能會大不相同。當被問及此行最懷念的事情時,薛教授毫不猶豫地回答:「企鵝!」他回憶道:「研究站周圍棲息著超過 6000 隻巴布亞企鵝 (Gentoo Penguin)。每天都能見到牠們,現在突然見不到了,還真有點不習慣。」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