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生態教育

                   ●文/本校農學院附設山地實驗農場                      蔡牧起 林宗賢 山地農場六十年  曾聽過梅峰這個名字嗎?若不曾,請不要難過,雖然梅峰是人見人愛的地方,但因先前不對外開放,知道它的並不多。梅峰座落在南投縣由霧社通往合歡山的十四甲省道十四至十五公里處,它是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附設山地實驗農場的場本部,入口處的海拔高度約二一○○公尺。刻有農場名稱的標示牌孤立在不起眼農場大門的角落,若不收神凝視,真難察覺在離台大台北校本部那麼遠的山區,還有一塊屬於台灣大學管理的寶地與淨土。 是的!這個農場成立已有六十餘年的歷史。早在一九三七年,台北帝國大學(本校前身)向台灣總督府申請撥用座落於目前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與大同村約一千一百公頃的土地,設立山地農場,擬藉以調查與開發山地資源,並協助山地農場的發展。當時農場本部設於春陽,建立苗圃並栽植溫帶果樹。但後因經費拮据,農場建樹不多而中止營運。民國四十五年,台大農學院組團探勘後,雖決定重建,但仍少有進展。直到民國六十二年,由農學院園藝系康有德教授兼任場長後才有顯著發展。 山地農場在作業基金的會計制度下須自籌財源,不僅要支付員工薪資,而且要兼顧教學研究,其艱鉅實非外人所能領會。真佩服康教授以堅忍不拔的毅力與雄才大略的魄力克服種種困難,在其後的二十年間開山闢地、植樹造林,並擇地改良土壤、築路引水,以先進的園藝技術進行果樹、蔬菜、花卉與種苗教學研究與生產經營工作。又逐一興建實驗室、溫室、教室、辦公室、餐廳、員工與學生宿舍等,雖稱不上富麗堂皇,但簡樸舒適、水電俱全。若與三、四十年前須餐風露宿相比較,彷彿天壤之別;尤其念及這些都是員工與同學胼手胝足的成果,更令人讚嘆與欽佩。  生態教育與環保並重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需求,目前山地農場除以永續發展的原則協助山地農業的經營外,也決定以「自然」、「科學」、「生態」與「教育」的原則設立山地自然教育園區進行山地環境與生物資源的保育工作,並以植物園的形式進行自然教育,冀能維護山地生物資源,喚醒國人環保意識,提升生態觀光機能,兼收研究、教育及推廣的功能。  人文與交通  

本園區除A區外,有省道台十四號公路經過B區邊緣及省道台十四甲公路貫穿C區。因交通方便,場外附近較平緩坡地幾全闢為果園、菜園、茶園及種植山地花卉之設施。 本園區C區沿十四甲線東北距合歡山僅十六公里約四十分鐘車程,再十公里可至大禹嶺與省道台八線中部橫貫公路相接,西南經清境農場約十七公里至霧社(車程卅分鐘)接台十四線省道。由霧社沿十四線經東北四公里至B區,九公里至盧山溫泉,如經西南再廿四公里可抵埔里與西部平地之公路網連通,沿線均為高級柏油路面,為由平地都會生活圈登上山地親近大自然非常便捷的通道(如交通路線圖(略﹞)。   農場分區簡介   A區:天然闊葉林 全區位於多羅灣,霧社水庫南側,目前幾全為天然闊葉林。區內除台電之保線步道外,無其他道路系統或建築物。 B區:次生林及簡易栽培設施 面積僅四十公頃,約有三十公頃為次生林及少數二葉松造林,十公頃經開墾為平台階段,其中約二公頃為有防雨及遮蔭功能之簡易栽培設施,繁殖十字花科、茄科及草花苗並生產部分盆花及造林用苗木,另有辦公室、員工宿舍及可容納約卅人之學生宿舍、教室及餐廳、廚房等基本設施。 C區:復舊造林  紅毛杜鵑蔚為奇觀  本區為場本部重心所在,於一百公頃之開墾地中,六十公頃曾作為甘藍菜生產之土地,現已收回造林,混植赤楊、栓皮櫟、青楓、紅榨槭、山枇杷、台灣杉、紅檜等當地原生樹種。而四百公頃之草生地中,五年來進行了約一百二十公頃之復舊造林,及近一百二十公頃由赤楊、栓皮櫟等陽性植物形成之次生疏林,另有近一百五十公頃,海拔二五00公尺以上之草生地,混生大量以紅毛杜鵑為主之灌叢,每至花期,蔚為奇觀。另在鳶峰、新人崗、三角峰、梅峰分成四塊近一百公頃之天然闊葉林,經初步觀察有狹葉櫟、疏果海桐、山枇杷、八角金盤、長尾柯、大葉校櫟、紅楠、烏心石、長葉木薑子等八十餘種木本高等植物,包括紅豆杉、樹蔘、台灣粗榧等珍稀植物,草本植物種類更超過此數。 在已開發之生產與試驗研究中,作物栽培以配合本地氣候為主,較大面積為蘋果、梨與桃等約八公頃的果園,蒐集保存百餘品種果樹,其次為球根類、宿根類及一、二年生草花等數十種花卉,栽培於簡易設施內,部分更以自行開發設計之無土養液設施從事栽培。本區除具可隔雨及遮蔭之簡易設施約二.五公頃外,另有玻璃溫室兩棟,分別蒐集保存原生蘭科植物約六十種及多肉植物二百餘種,並有附噴霧設施之育苗室兩棟,蒐集保存了本省山區原生木本植物約七十餘種。  自然教育園區  本園區自然度高,面積遼闊,須花費數日才能綜覽全區,因此本場依研習天數設定主題,並考慮交通、地區承載量以規劃動線,動線盡量利用現有道路以減少環境衝擊。依植被種類與經營狀況可區分如下:  □原始森林區: 全場仍有五百公頃之天然林區,除A區外,均容易到達。天然林區不適大批學員湧入,以免破壞原有生態,只能供小眾沿步道漫步,親身體會台灣原始森林之美。 □自然演替區: 這地區往昔曾經火燒與伐木的人為干擾,部分地區已形成以赤楊和栓皮櫟為主的次生林,部分形成以紅毛杜鵑、高山芒、玉山箭竹為主之草原灌叢。另外,將數年前種植甘藍菜的基地不作人為經營作自然演替的觀察,並和鄰近精耕的茶園與果園相比較。 □人工復育區: 本場曾於四百公頃的草生地中進行一百二十公頃的造林,並於曾開墾種菜的一百公頃土地進行五十公頃的復育造林,亦將繼續撫育管理。這可與附近的開墾地、草原灌叢、天然陽性疏林與天然林作很好的生態對照。 □行政區、自然教育中心與展示園區:  位於梅峰地區,備有宿舍與餐廳提供膳宿,並為行政中心,規劃與執行自然教育活動。以原有作物栽培基礎持續收集富教育與觀賞的植物,並依生態需求栽植於擴建的溫室內。另外,也有溫帶果樹與簡易塑膠布溫室的花卉栽培,可體驗高冷地作物栽培體系與觀賞植物之美。 □春陽教育園區: 春陽分場(B)區屬亞熱帶氣候型,為本場種苗生產中心,播種與種苗生長均在塑膠布簡易溫室內進行。另依該地區生態環境收集藥用植物與原生植物供展示用。 本場以戶外教室方式進行自然教育,由實地參觀與體驗兼收生態教育與戶外遊憩的功效。採取限制性開放,實施小眾參觀研習,每天限定研習人數,研習對象含各校的師生、家庭成員或對自然生態有興趣之社會人士,原則上,週末以親子營隊或社會人士,週一至週五以學校營隊為主。由於四季各有特色,本場會依照季節變化與研習對象設計教案。本園區不以休閒觀光為導向,而以全程解說為原則,由本場每位解說員率十五至二十名學員藉以提高研習人員與自然間的互動關係。在舉辦研習前會先告知生活公約及課程表,並為研習人員辦理意外保險。 自然教育研習與解說內容共有下列項目: 一、山區地形、地景、氣候、水文與土壤等自然環境及其變遷。 二、植物種類、生育特性、植物與自然及人類間的關係。 三、爬虫類、兩棲類、昆蟲類、鳥類與哺乳類等動物的種類及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四、山區各種生態系統間的關連、牽制、影響與演替。 五、人類(含原住民)與山地間的依存關係。   生態教育 大家一起來 本場由於海拔高度變化大,生物資源豐富,土地利用岐異度高,又位於重要風景線上,歷經二十餘年的經營已粗具規模,加上本校素以教學研究為宗旨,深信能提供研習人員豐富而滿足的生態盛宴。本場鑑於保護山地自然資源與推廣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在須自謀生計、財務艱困的情況下,毅然設立山地自然教育園區,我們需要您的參與與鼓勵,凡邀請到十五人以上對山地生態保育或生態觀光有興趣的朋友,即可參與本場舉辦的生態研習營,我們的聯絡地址與電話是: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仁和路一三六號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附設山地實驗農場;電話:(049)803148;E-mail:mffarm@ms26.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