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續上期

本來東北大學的同仁們以為我的博士論文不知道要做幾年,但在一次初步研究成果報告會上,我把我的實驗研究提出報告後,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陳先生的博士論文已經出來了。」剛好下一個禮拜,美國洛杉磯大學教授Hays要來訪問,他們要我在Hays教授來訪時報告我的研究成果,報告之後卻考慮到美國人的研究能力很強,這個初步結果讓他們知道之後,如果他們也加以研究,可能他們反而有機會搶先發表,所以校方要我趕快整理投稿,於是我的文章就刊登在美國著名的「代謝」雜誌上,聽說後來寫信去東北大學要這篇文章的信件源源不絕。所以,在那段期間,我在日本還算是蠻有名的,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都知道東北大學有一位台灣來的陳先生。

我做的研究,在日本應該可以說是蠻受重視的,我常常在想,雖然那時的研究都是要自己動手,也相當的辛苦,但是從這其中我也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獲得很好的發現。假如是到美國做研究的話,恐怕結果又不一樣,因為美國大學的研究是一系列的,你參與進去,就好像工廠的生產線一樣,你只是套進去某一階段跟他們一起做,也許很快就可以有結果,但更進一步去發現、去突破的機會有時反而更少,所以我覺得雖然是辛苦了一些,但是值得的。最近我們推動服務課程,希望每位同學都能親身動手做事,事實具有很深的意義。這些年我一直持續在做研究,在臨床營養研究方面也有點成果,直到今日為止,我的研究室每年還有多篇的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在國內只要談到靜脈營養,大家都會想到我,這跟只要講到連體嬰就會想到我的道理一樣,因為在這些方面,我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留日返台從講師做起

接著我想跟各位談談我在行醫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感想。我到東北大學留學,是考日本政府獎學金去的。我為什麼會去考日本政府獎學金又能順利的考上呢?主要是我唸過日文又剛考過高考,所以部份考試科目我已經考過了,不需要太過準備,所以一考就中。在日本拿到博士以後,本來是很難再回到台大醫學院的,因為當初我出國留學的時候,就已經辭掉台大的兼職,要再回來台大其實是很難的,因為留在國內的同仁本身就非常競爭。那時候高雄醫學院、中山醫學院都曾跟我接觸,當時如果去的話,可以應聘副教授以上的職位,條件又是相當優沃的,就在舉棋不定到底是要回台灣教書,還是繼續留在日本的時候。那時候台大醫學院李鎮源院長請醫學院秘書陳春雄先生寫了一封信給我,表示現在外科有缺,我如果要回台大醫學院就儘快跟他聯絡,但是回到台大,必須從講師當起,換言之,要當上副教授的話至少還要等三年以上。這跟其他學校的待遇相差甚多,我當時有點躊躇。後來我去請示葛西教授,他說:「一個人很快就爬到高點並不是一件好事,一個人腳踏實地,從一個階段做去,到達了某個程度,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之後,再去爬第二步,這樣一步一步的走,會是比較真實。」聽了這些話後,我就決定回台大。葛西教授的話讓我永記心頭,一個人真的不必太計較剛開始的位置是什麼,你如果真正好好去做的話,自然會受到人家的肯定,一步步的走來,確實是比較踏實。前一陣子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尚待修正通過前,依校教評會的規定,拿到博士學位但是沒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一定要先擔任至少一年講師,第二年以後才可以申請升副教授,於是就有很多老師來跟我表示異議,我常常以我自己為例子,勸他們說不要太計較那一年,大部份的人聽了之後,也都還能接受。

珍愛每一個生命

我行醫三十幾年,在臨床經驗上,遇過的案例非常的多,不過今日我只能挑幾個比較特別的來談。記得我剛從日本回來,有一天在急診室,有一位父親跟小孩的祖母帶著剛出生二天的小孩,到急診室來求診,我檢查過後告訴他這個小孩得的是無肛症,是可以治療的,但是要經過三個階段,前後大約要花到十萬塊。這位祖母聽到之後嚇了一跳,就跟小孩的爸爸說:「不行啦!我們回去再生一個好了。」這個爸爸聽了祖母的話,也不敢違背她,帶著孩子就要走了,當時我想如果讓他們就這樣走出去,這個小孩子就沒命了,我趕緊拉住他,突然義正嚴辭的把這個爸爸訓了一頓,要這個爸爸必須有責任感,負起為人父親者應有的責任,同時我跟他說:「你的問題到底在那裡,如果是錢的問題我可以幫你想辦法請社會服務部幫忙,如果是其他的困難,我們也可以再商量協助解決。」這個爸爸大概是被我講得不好意思,就鼓起勇氣做了決定要留下來治療。這時,小孩的祖母也沒有再表示反對。過了幾年之後,這位祖母帶著小孩回到我的門診來接受追蹤檢查,經過了幾年我已經不太認得那個小孩了,我觀察祖母的態度,可以感覺到她對這位小孫兒真是非常地疼愛,也讓我想起了她那時曾經想放棄治療的往事。這時突然聽到這位祖母鄭重其事地跟小孩說:「你這條小命是陳醫師救的,你要感謝陳醫師喔!」我想聽了這話之後,一位醫師有再多的辛苦也都是可以忘掉的。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天職,任何的生命都不可以隨便的被放棄,我們也沒有權利去放棄任何一個生命。這對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不也是一項基本守則嗎?

另外,也是一位無肛症的小孩。她是雲林縣一個漁村的小孩,當時唸小學四年級。這個女孩在學校裡面是一個問題學生,脾氣暴躁、不合群,常常跟人家吵架,同學、老師不喜歡她,家長也非常頭痛。此外,這個小孩自出生以來在泌尿跟排便方面就有點問題,因此到了小學四年級還要包著尿布,身上常有一股怪味,以致同學都不喜歡跟她來往。女孩的爸爸是一位老實的漁夫,一直為小孩的事感到苦惱,本來打算再過幾年等小孩小學畢業後,就把她送去當尼姑。有一天,他跟學校的校長談到這個問題,剛好這位校長以前曾經帶過他的學生來給我手術過,所以有點概念,他想說會不會也是無肛病,就跟那位爸爸說要專誠帶他們上台北來給我看,但是這位爸爸聽說要到台北,覺得好像很遙遠,而且還要開刀,心裏有點恐慌和排斥,所以就把這件事擱了下來。當然這事還是一直苦惱著他,有一天他到廟裡去抽籤問神,結果籤上說,這個小孩的貴人在北部,而且是姓陳。這讓他想起校長曾說過在北部有一位陳醫師的事,這次他終於主動要求校長帶他們父女北上就醫。這個小孩住到醫院來的時候,病房裡面的人也都很不喜歡她,因為她的態度一直都很兇悍、惡劣,很不合作,等到治療完成之後,他們就回去了。這位爸爸是一位漁夫,有時打到好的魚就會連夜坐火車拿到台北來送我,有一天他又送魚來並帶著女兒一起來,我跟他在聊天的時候一面觀察著這位女孩,我發現這個女孩子不一樣了,已經完全不像以前那種不耐煩,脾氣暴躁的樣子,我們談話時她也是有說有笑的,看起來很淑女、很端莊,好像整個人都變了。所以我認為一個人有了偏差的行為,我們必須要從根本去瞭解它背後的問題,像是這個小孩因為身體異常,必須包著尿布,還有一股臭味,同學都排斥她,不跟她在一起,在這樣情形下小孩的心情怎麼會好呢?她當然會脾氣暴躁,會有一些叛逆的行為,把問題解決之後,自然的就會有所改變,孩子就會活得健康而正常。

相信每個孩子本性善良

還有一個很相似的案例,有一位女孩,平常是很乖巧的,但是一旦發作的時候就會暴跳如雷,總是哭訴著肚子痛,厲害時還會亂抓頭髮,讓家人既緊張又害怕,但是在緊急送到醫院後她卻似乎一切都沒事了,然後過一陣子同樣的情形又發作,如此反覆了好幾次,家人苦無解決之道,後來甚至被認為是精神有問題而被帶到精神科去治療。這個女孩有一位表哥,當時大概是唸國防醫學院五年級,他覺得這位表妹不像是精神方面的問題,就把她帶到三軍總醫院去照了x光,然後帶著片子到台大門診來找我,我看了之後跟他說:「這個小孩要開刀,她不是什麼精神病,她患的是腸管旋轉不良症,她的腸子先天沒有固定好,所以會亂轉,腸子一旦打結,痛起來是很厲害的,難怪她會暴跳如雷。」經過開刀之後,當然就不再發作了。這個例子再度說明對一些異常表現的小孩,我們都必須要仔細去瞭解他背後的癥結。我們要相信,沒有那個孩子是天生的壞坯,這也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信念。

推動醫學教育改革

在醫學院,特別是外科,師徒制是相當明顯的,外科是一代傳一代的,如果師長前輩們不把技術傳給你,你就不能學到手術的技巧。記得我們的老師林天祐教授,每次進開刀房時,如果跟刀的醫師沒有把一切準備工作做好的話,他就不會把這台刀放給他開,學生們也就失掉主刀的機會。如果你把一切都弄的井然有序,他就會讓你執刀,我那時為了能多爭取執刀的機會,都會提早到手術房做好應有的準備。以前有時也認為老師怎麼那麼愛耍派頭,後來才領悟到這種作法其實是有它的啟發性。因為如果你真的想學,想得到開刀的機會你就會早點來準備,同時因為預期會有執刀的機會,你對病人的病情就一定會事先去瞭解,病人的各種情況就比較能夠掌握,如此開起刀來自然順利,學到的東西較多,學習的效果也較佳。林教授的這種做法無非是要引發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具備詳密的學習方法,以提昇教學效果。醫學院前幾年開始推動啟發式的小班教學,從黃伯超院長開始推動,推展初期,學生、老師都有所反彈,主要是因為課程的設計有些問題,老師大多不肯放棄原來的課程,讓同學除了原來的課程之外,又增加了許多新的課程,造成老師的負擔大,學生更受不了。在我接任醫學院院長的時候,我邀請到現任醫學院院長謝博生教授來擔任教務分處主任,我們都看到了這個問題。謝教授在經過多方了解後,知道阻力很大,認為這條路並不好走,有一天他來問我,醫學教育的改革計劃是否要繼續進行,請我要做一個裁決。那時候我認為啟發式、小班式的教學,基本方向絕對是正確的,一些相關的問題應該是可以克服的,所以就決定繼續推動醫學教育改革。經過這幾年下來,台大醫學院的醫學教育改革初步看來可以說是成功的,雖然長期來看,我們還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會是如何,至少,這種教學改革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多年的教學和行醫,有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和經驗,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以後有機會再跟各位討論。謝謝大家。

●張麟徵主任委員︰

謝謝校長給我們這個有關他一生的精彩剖析,從少年淘氣的陳維昭,到今天卓然有成的陳維昭,都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今天的陳維昭校長是蠻有派頭的,我實在很難想像他四十七公斤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子。陳維昭校長也談到,很多人生的際遇常常是由不得自己去安排的,這個剛好呼應上一次張忠謀先生談到的生涯規劃的問題,就是可以有大方向,但是細節方面可能就有它的困難度,所以不必那麼急早攀風。這些都是很有哲理的話,也可以給同學一些啟發。現在我們就開放時間給各位同學、老師來問問題。

●現場問答

問:在校長行醫的歷程中,難免會遇到不治之症,例如癌症之類。當您與病人一同抵抗病魔,你們一起共同成長,一起學習,並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最後這個病人卻不幸去世,我想請問校長,您如何來調適自己的心情,然後再接再厲再迎接挑戰,再次出發。

答:有很多人問我的人生觀如何?我都跟他們講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特別是我們做醫生的必須要有這樣的一個想法。「謀事在人」就是在醫治病人的時候必須要盡你的一切力量,但是生命是我們無法掌握的,最後的結果有時還是必須要看上天的決定,不過只要我們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那它的結果就無法太過計較,我一直是抱持著這種態度來做事的。或許有人會問說這種宿命論的想法是不是太過消極,我覺得並不是,因為我們還是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做,做的越多能夠掌握的就越多,靠“天命”的成份就越少,所以對任何事情我們還是必須盡一切的力量去做,這才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哲學。

【文下期續】 【資料提供:共同教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