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台大校園規劃的看法

我對台大校園規劃的看法◎採訪歷史系吳密察教授

校園規劃的原則

我們在校園空間需求上有幾個「不要」。這幾個「不要」,我想大家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但如何達到這幾個「不要」,我想大家可能比較沒有共識。這幾個「不要」是:一、 不要讓台大的土地被柏油路和水泥地佔掉。二、 不要讓台大的建築物一個挨著一個,沒有喘息的空間。三、 不要讓台大校園中有很多的車子走動。四、 不要讓台大校園有很多的噪音。這四個「不要」應該是有共識的,但接下來是如何達成這幾個「不要」,就不這麼簡單了。

●不要讓台大的土地被柏油路和水泥地佔掉主要是讓很多土地成為土(土地)或草地,而不是在地上蓋起水泥建物(如研一與研二舍中的空地是一塊好好的草地,卻累贅地蓋了座涼亭或鋪設柏油路面;另外,新建物不要只蓋四層樓而已,例如新聞所、三民所,如果是十二層樓就可以佔較少的地面,同樣的容積率,還是有那麼多的空間可以使用,所以寧可蓋高樓而不要像在地上爬行一般的低樓。

●不要讓台大的建築物一個挨著一個,沒有喘息的空間台大校園目前盆地式走向的發展,我可以接受。但卻也因為盆地式規定,使得新總圖蓋得很低,由生科館看圖書館就像是個小圖書館一般。應該讓圖書館盡量的蓋高,這固然是因為考慮圖書館「容量」的關係,而且也因為它就在椰林大道的盡頭,更重要的是圖書館應該是大學的重要象徵,應該讓不論從校園的那裡都可以看到它。建築物蓋高之後、空地增加後,校園建築物也就不會一個挨著一個,蓋高樓、留空地就是要留更多「吞吐」的空間,要不然大家都在那裡擠來擠去。

●不要讓台大校園中有很多的車子走動不要讓校園有很多四輪車走動,就是盡量不讓車子進入校園,但這卻相對地要提供一些條件。例如在學校周圍興建大樓時,其地下提供大型停車場。另外,經常要向外聯絡、對外開放的單位,如總務處等行政部門,應該盡可能設置於接臨校外的地區,將對外事物較多的機構或單位設於現今行政大樓後方,透過舟山路來洽公(舟山路回收後成為校園裡的通過性道路)。如此車子就比較不會經過椰林大道。要不然,則應將主要的行政辦公區,放置到如國青中心等對外較方便的地方。何必將行政大樓放在心臟地帶之上,造成諸多的不便(一種非常法西斯式的想法在作祟)?東京大學的校長室就位在如台大國青中心的位置一般,訪人與被訪的行徑過程透過直接的交通運輸的連通就解決了。

●不要讓台大校園有很多的噪音除了減少車輛以外,一個更爆炸性的想法是將椰林大道包括外側全部挖除,整個變成森林模樣的一個大綠帶。車行的部分則改成以目前椰林大道外側道路,右進左出單行道的作法。如此一來,由校門口行至新總圖也就減少烈日當空的曝曬,原來的椰子樹是沒有樹蔭的,況且腳下又是柏油路面。成為森林之後,走在其中也就舒服許多。大家常說東海大學漂亮,而漂亮在何處呢?因為有大量的樹。台大需要有森林,如果椰林大道變成森林綠帶,整個校園的氛圍便會完全改觀,讓台大在囂鬧的台北市中,成為寧靜安寧的森林,不是很好嗎?另外,台大的上下課鈴聲,是我知道的最沒有氣質的大學校園聲音。

在台大的生活感想

感覺上,台大的人不太喜歡走路。其實,台北人沒有走路的習慣也沒有走路的文化。更進一步說,台北人不會走路也不想走路。公車設計的也讓人可以不走路﹝站牌密集),二個公車站牌應該可以相距30分鐘的步行距離,也就是說下車走個15分鐘應該算是合理。在不想走路的情況下,由校門口附近到新總圖的距離雖然不長,但自從啟用以來,新總圖面前都是腳踏車,已成為嚴重的問題。學生不想走路,老師也不想騎腳踏車的情況下,所有人都開車進來了。許多老師在美國留學時,其校園都很大,開車到停車場後抱著書花多少時間走路到研究室或教室他們都忘記了,哪有像現在這樣把車停在研究室門口如此輕鬆愉快的。

對於校門口的想法

早期○南公車是由傅園外圍再轉至新生南路,而傅園靠羅斯福路一側都是違章建築的商店,學生的食用很多便在那排違章上解決,當時的校門口廣場感覺上就像在學校之外的。對於現今校門口是否開放,我並沒有特別想法,也不必想要讓它變成什麼「廣場」,其實由於學生人潮的方向與路線,「廣場」會自然地在適當的地方出現。我認為校門口只要將圍牆、花台拿掉即可,讓學校與外面之間有一個可以「吞吐」的空間。不要讓很多東西塞滿了空間,時間一長自然會有很多因需求而出現的「空間」,所以去規劃它反而是無用的。

舟山路回收與醉月湖重新規劃

舟山路回收後仍可以作為道路,利用道路將校地分割的狀況不必去改變它,只要將類似的科系學院稍微集中一點便可以,這樣一來,一塊一塊的應該是相類似的科系學院,因為道路已經存在了,只要稍微利用它去區隔即可。對於醉月湖,首先不要讓它成為台大的毒物池,多少實驗後的藥品被傾倒入醉月湖,是很令人憂心的。如果醉月湖可以整治到讓人跳下去游泳就成功了。此外,湖旁邊的樹最近長大了,很可喜,但是應該多種能夠可以成蔭的樹,少種龍柏,雖然好看但不實用,醉月湖需要的是一種花木扶疏的感覺。

校規會的角色

校規會其實不必要扮演何種角色。「規劃」,到底誰在規劃呢?為什麼要被規劃呢?台大應該有一個論壇,讓大家對校園的想法可以抒發以及討論,我並不認為台大需要校規會。如果校園需要規劃,那麼課程就不需要規劃、研究方向不需要規劃嗎?就一個大學而言,課程規劃、研究規劃比校園規劃重要太多了,校園建築空間的規劃,怎麼會比大學的教學規劃、研究規劃來得重要呢?應該透過論壇的方式讓聲音發表出來,校規會的民意基礎相當薄弱。應透過論論壇,廣泛的蒐集意見,讓決策者做決策時可以參考。校園空間應該是自然發展比較好,應該用更自由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訪談整理:吳奐儀 陳盈潔 ﹝城鄉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