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人發揮人溺己溺精神 地理系積極參與921救災工作 對災情調查評估、安置災戶區位評估等不遺餘力

九二一大地震堪稱台灣地區百年最大的自然災難,政府的救災機制似乎運轉不順利,但民間及學界救災與賑災的熱情與主動性,實在是令人激賞。唯因無整合調度的機制,而無法發生其應有之效果,造成了熱情而無措的普偏現象。台大師生在此次救災行動中,亦發揮了人溺己溺的精神,尤其是在捐贈物資與捐血上表現突出。而在專業協助上,亦已有救災復建諮商團隊形成。台大地理系本著奉獻自己專業的基本學術信念,大量的參與了這次救災與目前的安置與復建工作。其中以在災情調查、歸因、評估二次災難區域及安置災戶區位評估與災害識覺調查上,較能有所貢獻。目前本系透過參與台大救災諮詢團隊、國科會災後重建勘災團隊、防災國家型計畫辦公室來主動支援行政院災後重建委員會及民間救援工作,並經由參與或提供各類專業座談或媒體報導,提供專業意見給社會大眾。以下是本系九二一後之主要救災工作摘要。

一、勘 災

地理學科長久以來一直在環境與人的互動關係上有相當深遠的研究傳統,近年來在社會需求的因應下地理系更積極參與環境災害的研究與整體防救災制度的推動工作。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當日,地理系主任主子豪教授原本就預定至中興新村與省水保局討論山坡地土地利用衛星影像監測的計畫。因此在災害發生後的幾小時內,災情仍然一片混沌之際,仍按照原訂計畫前往中部地區,也因此對台中市、中興新村、埔里、集集等都會城鎮地區,以及道路沿線的災情有了寶貴的第一時間觀察機會,並進行照相紀錄。同日,地理系林俊全教授亦帶領研究助理至中部地區收集地形變動的資料。

地震發生後,地理系參與國科會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教授與研究人員即開始積極蒐集與災情相關的各類資料,但官方網站所提供的災情資訊實在不符所需;而經由媒體報導所造成的災情印象與朱教授的實地觀察亦有相當的出入。因此九月廿二日下午朱教授即開始籌組實地勘察隊伍以對埔里鎮的災情分佈狀況進行較確實的清查工作。勘查隊伍於廿三日籌組完成,由朱子豪教授帶領十四位研究助理與學生,攜帶地圖、衛星定位儀、災情記錄表、與相機等調查工具,分乘兩輛吉普車、一輛九人座旅行車於廿四日上午七時四十分自台大出發。一路上由高速公路經台中市進入南投市均未遭遇到原本預期的擁塞車潮,在南投市至體育場與救災指揮中心的相關人士進行初步的聯絡,了解埔里與鄰近地區的通行狀況,並對南投市的受災情況作了粗略的巡視。

至埔里後,首先繞巡埔里鎮一周,然後將埔里鎮的主要市區分為三個區域。由勘查隊伍的三個作業小組於廿五日上午分別對各自的責任區內的建物損毀狀況進行快速的外觀評估與空間座標的定位,並拍攝照片作為輔助紀錄。清查作業於十時左右完成。雖然時間短暫,並不足以對埔里地區的災情進行完整的紀錄,但對主要市區的受災空間分佈狀況已收集到較為有效的資料。

然後車隊試圖前進至九份二山,但因通行管制而無法到達災變地點,只能從較遠處觀察到部份的山坡崩落狀況。於是車隊再經由水里、集集等地區後於七點左右回至台北。這次的勘查行程雖然在埔里鎮實際進行災情調查的時間並不十分充足,但是參與成員有充分的機會對災區汲取第一手的災情資訊並進行紀錄。較之於現有凌亂的災情通報或過份強調災難性的媒體報導的資訊,這類系統性的,具有空間性的的災情資料收集作業實應密切納入防救災體制中執行,而非由各個不同的學術或研究團隊以零星方式來進行。

另外九二一當天本系研究生蕭謙麗和中央地質調所黃鑑水、謝凱旋、林明聖和陳正恆等活動斷層專家即刻驅車南下趕到災區,希望能迅速地調查記錄地震後的地表破壞情形研判出是哪些斷層的活動,希望能為可能因未完全釋放的能量而造成的二次災害提供一些訊息。

第一天跑了草屯、南投、中寮、集集、民間、竹山等地,原本就不寬的道路淨是斷斷續續、藕斷絲連的景象,有橋樑銜接之處,不論大小,兩端都有二、三十多公分不等的落差,道路轉彎之處幾乎處處路基流失或坍陷,而稍稍平直的路段卻是坍方、落石,尤其是在斜坡之處,道路都嚴重扭曲拱起、破裂變形,幾乎無一倖免。在中寮,小村落裡簡單的街道兩側,無論新舊房舍全部二樓變成一樓無一倖免,二樓以上建築物完整依舊,只是多了幾條裂縫、玻璃碎了,唯獨一樓完全不見了,若非看見原本懸掛在二樓高度的招牌,乍看之下會讓人以為沒有什麼災害發生呢。所有的房子幾乎都是一樓的柱子被強震折彎,被當作車庫的騎樓整個沒入地面,一眼望去,除了房子短了一截之外,是整排的車屁股翹起露在外面。由建築物這樣的塌陷方式知道,房子在開始震動的那一霎間就全垮了,住在一樓的人完全沒有逃生的機會,而村裡大都是老人、小孩住一樓,住二樓的人幾乎都安全的逃出。這裡看不到任何的救難人員、機具,這裡不像都市,安靜的出奇,沒有人掉淚,每個人傻傻呆呆的坐在自家前的空地上對望著,在空洞的眼中可見到對地震的驚懼,有的甚至已經設起了靈堂在燒冥紙,這情景和九五年時日本阪神大地震時很類似。

在地震之後,水裡成了空城、民間、集集的建物處處可以見到然摧殘過後的殘破、坍塌,地表出露直接代表斷層錯動的地裂、斷崖;草屯的路面受到擠壓變形,多處路面拱起形成一、二米的落差,且呈北東方向線狀排列;另外在台三線加油站的地面拱起破裂有明顯的錯動,破裂線約呈現北四十五度東方向,與車籠埔斷層位置一致。

第二天前往埔里,沿途中趁著堵車的空檔向遠處眺望,曾經翠綠茂密的群山如今卻光禿禿的一片,讓人錯以為火焰山搬家了,其實不然,在這個地區的最上部地層是頭科山礫岩,地震來時將表層的植生全都震光了,就形成礫岩的惡地地形景觀。

進入埔里蕭謙麗等人隨即展開調查並記錄建物的破壞情形,他們發現較嚴重的破壞大多集中在埔里盆地的東半區,建築物的傾倒方向主要是北西或北東方向,破壞現象大約有幾類:一是邊間或角間的損壞比例最高,多半是騎樓的柱子彎曲,整棟建築物向前方跪下,應是整區建築物受到應力作用時破壞集中於邊角位置所致;二是位於整排建築物中間的民宅,有的是向左或右側傾倒,有的是向前跪下,應與地震時受到S波作用以及方向有關,對於建築物而言,前者是側向、後者是前後方向的剪力所導致;再一類則是建築物垂直坐下二樓變一樓,應是地震時首先到達的P波所造成的。綜觀埔里的建築物大多向西南方向倒塌指向震央,應是當地震時地層受到來自西南方的地震波,建築物底部瞬間移動而上方因為物理的慣性而向西南方向倒塌所致。然而,埔里在地質上屬盆地,對於地震波具有放大效應,應是造成埔里如此嚴重破壞的因素之一。

二、提供救災及復建資料庫三、提供災戶安置區位評估意見四、提供大眾防救災正確資訊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至今已過一週,救災機構對災情的掌握尚只能對都會區、城鎮、與偏遠地區大型聚落的人口傷亡與建物受損程度提供較精確的統計數字。但是對於在都會區與城鎮中建物受損程度的空間分佈狀況及偏遠地區因交通路線受損而與外界隔離的災情狀況,以及廣大山區中因土石崩落或路基流失而造成的災害或潛在災害等相關資料卻附之闕如。

當然一般人民對災情的了解除了自己親身體驗的經歷外,就是接受各種媒體廿四小時飽和式的、災難片式的災情報導。這類的災情經歷與報導只能對點狀的災情狀況產生局部擴大效應,突顯出某地點生命財產受害的慘烈,但是對於這次地震災害的整體災情並不能提供均衡公正而實用效能的資訊。

對均衡公正且有實用效能的災情資訊的需求並非僅只來自於學術研究觀點,而是在整體救災作業有上有其必要性。救災機構如能確實掌握災情資訊,則可更有效的分配救災資源與進行救災作業。賑災機構如有正確的災情資訊,亦可迅速公正地分配賑災物資給災民,減輕災民身心上的創傷。災情資料有三個主要的來源:一是第一線救災人員所提供的災情通報;二是災後短期內對可通達的災區的人命傷亡與建物受損的空間分佈狀況進行廣泛的清查;三是對崎嶇偏遠的廣大山區或交通、通訊受阻隔的災區經由遙測方式取得衛星影像或航空照片等資料,經由判識後以了解受災程度與分佈狀況。

地理系希望政府、學界及社會大眾皆可以在這次大災難中記取教訓,增長智慧,尊重環境,將各種建議能化成制度加以落實。地理系是同時皆具環境、空間及人文與自然整合特質的學科,在環境災害的預防、救災災情掌握及復建空間規劃與環災教育上,皆可以協助政府與社會,做更好的災害防救準備。本系目前正在籌備設立的理學院空間資訊研究中心,未來也將以防災、減災及協助災後復原為工作重點之一。希望下次大災難來臨之前,台灣的救災制度與實務會更好,並可以在世界有災難時有能力前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