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所面對的民主鞏固挑戰─朱雲漢教授

《台大對新世紀新政府的期許研討會》系列報導時間:八十九年四月廿九日〈星期六〉地點:台大第二活動中心國際會議廳主持人:包宗和教授引言人:胡 佛教授與談人:朱雲漢教授    趙永茂教授

在過去,台灣的民主轉型經驗經常被學者視為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一個「異數」,因為台灣幾乎是唯一從「一黨威權體制」直接平順過渡到「支配性一黨政體」的例子。但是從陳水扁當選那一剎那開始,台灣的新興民主體制邁入了歷史新紀元,台灣的民主轉型經驗終於開始回歸民主轉型的「常態」。

◎民主體制的改革

台灣經驗的罕見之處在於:在民主轉型啟動後,威權時代形成的政治菁英結構,雖然經歷過局部的重組,但仍大體上保存下來,而且在新的民主政體下長期繼續主導國家機器的運作。從好的方面講,台灣的政體轉型過程比其他新興民主國家更為平順,台灣為民主改革所付出的社會成本較低,政治秩序從未出現中斷的情況,政局震盪對於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衝擊十分有限。但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台灣的民主改革一直未能畢其功於一役,社會成本是以「分期付款」與「連本帶利」的方式支付;台灣的新民主體制仍不免拖著威權體制的泥,帶著「准列寧式政黨」的水。

在過去十年間,台灣的憲政改革歷經波折,憲法體制經過六次的劇烈調整,似乎陷入越理越亂的困境,憲法的規範性權威屢屢遭受朝野政治菁英的質疑與挑戰,憲政主義不但未見成長,還有進一步退化的趨勢。最嚴重的是,我們的政治領導人物不斷出現逾越憲法職權的越界行為,我們的政治菁英普遍欠缺信守民主遊戲規則的道德信念,我們的政黨領袖不斷將修憲協商視為政治角力的遊戲,廟堂諸公不斷將基本政治遊戲規則的操弄視為權力佈局的手段。

◎民主程序的缺陷

同時,在過去十年間,由於新興的民主政體未曾經歷政黨輪替的考驗,許多民主統治程序的瑕疵與不健全的問題仍舊隱藏在那裡,不經歷劇烈的政治菁英結構重組,更不易得到徹底解決的機會。在這次空前激烈的總統大選過程中,我們民主體制運作的各個重要的運作環節,包括選舉體制之公平性與開放性、朝野政治菁英對於民主程序的信守程度,在野勢力的參政權利保障、國家機構的行政中立、大眾媒體的公正性、民間社會的自主性、選舉競爭的品質等,暴露出許多嚴重的瑕疵。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不少民眾對於族群或黨派的認同超過他們對於民主程序的重視,所以政治人物可以擅無忌憚,在打擊其政敵時往往是不擇手段﹔同時,司法機關、監察機關、媒體、專業性團體都捲入政治是非、各擁其主而無法自拔,不但不能扮演公正的第三者,反而成為破壞民主程序的幫兇。

◎新總統的挑戰

在大選結束之後,總統當選人陳水扁為了積極營造全民大和解的氣氛,讓台灣社會早日脫離選舉過程中的激情對立,儘快展開選後的止痛療傷,頻頻走訪昔日的對手與政敵,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政府也必須正視這次大選所暴露的各種民主體制不健全的問題。陳水扁應該在新政府成立後,凝聚社會的主流力量來共同清理台灣民主體制中一黨威權主義的餘毒,落實人權保障、多元社會、與政治平等的理想。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民進黨曾經是黨政不分、文官未能充分中立化、司法與監察不夠獨立、軍隊與情治體系未徹底國家化等乖違現象的受害者,因此民進黨的上台應該是一個為台灣民主政體的地基工程進行補強工程的最佳契機。要排除威權體制餘毒最有效的手段,不是針對威權時期執政菁英對於人權的壓制以及對政治異議份子的迫害等政治舊帳進行徹底清理,而是勇敢的抗拒威權體制餘蓄準備侍奉新主的誘惑,為維護憲法的規範性權威、人權保障、行政中立、司法獨立與軍隊與情治國家化樹立新的政治典範。

更重要的是,新領導人必須正視過去台灣憲政主義生長的土壤已經遭受長期的污染的問題,必須認真面對憲法秩序長期動的社會成本。在台灣,憲政主義重建最大的障礙在於,許多政治人物仍舊抱持以大幅度修憲作為個人豐功偉業的思惟,依舊欠缺「守憲」與「護憲」的價值信念。所以,憲政主義重建的最重要基礎工程還在於政治人物的「心靈重建」。新政府是否能抗拒將憲法體制作為短期政治運作工具的思惟模式,能否毅然選擇深植憲政主義根基的道路,將決定陳水扁在台灣民主鞏固過程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