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澳洲文化與英語研習課程」報告

         時間:2000年 8月6日─9月2日         撰稿:帶團老師 外文系副教授 邱錦榮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為了拓展本校同學的全球視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繼辦理史丹福大學美國文化與語言暑期班八年後,再度委託姊妹校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為本校開設「澳洲文化與英語暑期研習課程」,今年係第一年舉辦,共有外文系劉家慧、法律系陳筱雯、歷史系羅玉容與吳國盈、經濟系黃馨蓉、國企系周嘉娸、應用英語系陳德信等七位同學報名參加,由外文系邱錦榮老師帶隊前往,全團八位師生已於九月二日順利返抵國門。未來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希望陸續開設日語、德語及法語課程。

一、概述

本次遊學團是台灣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第一次與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合作規劃的遊學計畫,課程與旅遊的比重約為四比一,學生都被安排寄宿家庭,以便課餘能浸染於澳洲庶民文化,整個旅澳學程為期四週。週一至週五除每週有一次全日或半日的旅遊之外,其他全部為上課時間,上午安排語言課程,下午為澳洲文化研習課程,由人文學院的David Carter教授主講。參與同學來自本校不同科系,一共七人。課程進行第一天,格大語言中心 (Centr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s;簡稱CALL) 安排英語聽說讀寫的四項能力測驗。

根據CALL的鑑定標準,一名外文系大四學生可達該校申請研究所入學標準,其他六名學生屬於必修十週密集英語訓練方可申請入學的程度,大部分同學的英語能力屬於五級中的第三級。

二、課程檢討

(一)語言課程語言課程由CALL負責,兩名老師輪流上課。為顧及學生的語言適應問題,授課內容配合下午澳洲文化研習課程,提供基本語彙及預習當日議題所需具備的常識。課程進行一週之後,學生向帶團老師反映:上下午課程似有過於重複的現象,由於旅澳時間甚短,希望能接觸較多生活化的英語學習機會。本人衡量學生的聽力已有進步,下午的文化議題掌握稍好,應當給予適度較為「輕鬆」多元的實用英語,乃立即與二位語言教師溝通,調整授課內容為:預習當日文化議題的時間為一小時;其他兩小時逐日安排電視、娛樂、歌曲,家庭生活、雪梨國際奧運等不同題材。每年北半球的暑期是CALL的旺季,來自日、韓、港等亞洲國家的遊學團多達十二團,期別從十多天到十週的都有,工作人員的負荷很重,難免有「招待不週」之處(例如中心起初只有八部電腦可用,上班時間開放,與同學上課時間幾乎一致,本人後向Professor David Carter求援,爭取其他使用電腦的管道,勉強得到一份共用密碼,同一時段內僅可供三人上機)。語言課程的較大問題在於CALL本身師資良莠不齊。據悉:該中心有三名專任教員,另兩類教員分別為固定和非固定聘用的按鐘點支薪教師。雖然所有語言教師都領有合格證照,但專業素養和對課程的熱誠顯然有相當落差,同學普遍對其中一位教員的評估不佳。

(二)澳洲文化研習課程文化課程每週三講,範疇涵蓋澳洲地理、歷史、移民、原住民文化(邀請一位原住民主持工作坊)、國族認同、多元文化、與亞太地區互動情況、通俗文化(電影、電視、流行音樂)。這部分課程的內容難度較高,但由於主講的教授口齒清晰,層次分明,專業素養優異,因此普獲同學好評。本課程要求學生就每一講的議題寫一則心得(半頁至一頁),期末作十分鐘以上口頭報告及繳交書面報告。口頭報告由Professor David Carter及兩位語言老師共同評分,並接受所有師生即席提問討論。本人與三位教師事先取得共識:不以學生的英文能力作為評判標準,而以其報告的內容,用心的程度,以及該生個人四週進步的幅度作「人性化」的衡量。

三、對學生的評量

本團學生大多為二年級升三年級的學生,英文素質似乎稍低於台大一般學生水準。由於聽力差,認識的語彙有限,在課堂也羞於開口,起初的表現的確不甚理想,不過隨著課程進展,學生在各方面都漸入佳境。在準備期末報告時,同學都卯盡全力,做出超水準的表現,其中尤其以法管兩院同學的進步幅度最令人驚喜欣慰。據兩位語言教師評估:本校學生的整體表現和進步在CALL過去接待的團隊中應屬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