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籌措與分配─趙永茂(本校政治系教授兼總務長)

一.高等教育財政的困境與發展(代前言)大學是創新知識與發展技術的主要場所,也是一個國家知識、技術與良知的開發、守護園地。值此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莫不視大學的發展,以提升國民知識與技能的水準,因應困難的國內外形勢,使國家、社會更具競爭力與發展潛力。

正如本次研討會背景說明所言,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快速變遷,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與意願遽增,於是近年來我國大學校院數及學生人數快速增加,從1991年的50所校院1999年的105所,~E大學學生數從25萬增加到約41萬人,均呈倍數成長。在整體教育經費未增加的情況下,我國國立大學校院學生單位成本從1991年的新台幣20萬元降為1998年的新台幣16萬元(私立大學校院更低),在未考慮通貨膨脹的情形下,不但未見增長,反而減少了20%的經費。若與亞洲其他著名大學學生單位成本相比,日本東京大學1997年為新台幣150萬元、大阪大學1996年為新台幣104萬元、香港中文大學1996年為新台幣92萬元。相較之下,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單位成本遠遠不及上述大學。尤其大陸北京、清華等大學在重點大學政策支持下,已漸有超越台灣幾個著名研究型大學的趨勢,這些現象不禁令人憂心台灣高等教育及國家未來的發展。另外,以四十八所實施校務基金的國立大學為例,表面上各實施校務基金的大學,其校務基金控存的現金,平均每年雖然以百分之廿至廿五的比率在成長(劉三錡,2000:頁10-11),各校手頭上及存在銀行的現金總數龐大,但畢竟利息有限;加上教育部動輒以學校自有資金充沛為由,封殺最重要的建築、設備的更新、設置經費,動不動要求自籌。此外,又無法做好過度期的配套措施,協調相關部會完成修法工作,讓各實施校務基金的大學有更靈活的現金孳息管理的機制;也封閉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間學雜費自由競爭的道路,尤其對各國立大學管有土地、設備與民間合作興建及經營收益的限制迄無法鬆綁。在此國家財政困難的時刻,復面臨另一波削減預算的打擊,各國立大學校院如無法在教育資源的爭取籌措與分配上圖謀因應,似乎已無法避免要面臨衰退與異化的困境。大學是知識開發、創造的中心,也是知識份子獨立思考、人文悲憫、社會正義等人格育鑄的場所。它應兼顧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的均衡性與整體性,並追求卓越的思想與研究;在學術自由的校園文化下,致力提升教學品質與研究水準。但是在財政困難與外部產業社會的發展環境下,為了取得更多的資源,大學已面臨巨大外部經濟對其原有教學、研究與人格完整性、均衡性產生巨大的侵襲。逐漸形塑其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E與營利事業性格,兼具職業、產業訓練中心,販售知識與技術,使大學性格往經濟性與知識產業方向發展。由於受到經濟收益考量的滲透,大學內部學門的競爭已漸脫離傳統的學術邏輯,造成大學的自我異化與發展(黃俊傑,2000:37)。~E使部分大學已成為「產業界傭兵」,而不再是維護真理的客觀、超然學術機構(紀駿輝,2000:2)。造成這些異化與轉型的壓力,主要係來自高等教育財政的困窘與發展環境的限制。大學如何在其原有均衡、獨立性格與產業化之間取得平衡,已形成重要的經營、思考課題。換言之,大學應分別規劃,均衡取得來自國家、社會與產業的資源,並積極開發運用自我資源,用以兼顧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教學、研究發展,維持其超然的知識、技術的創造地位與批判性格。二.高等教育資源的爭取與籌措如上所述,高等教育資源的取得,應積極發展、改善與國家部門、相關社會團體與產業間的關係,均衡爭取來自國家、社會與產業的資源,並更用心開發、運用自我資源。以下謹就上述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國家資源的爭取

各大學應積極致力整合並鼓勵、獎勵各相關院系、教授,爭取來自政府相關部會的研究發展經費,籌取相關的補助。尤其是來自國科會、教育部(包括追求卓越計畫)、交通部、經濟部、國防部、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等相關研究計畫。除了可以提升研究成果,對於學校、教學研究設備之改善與研究教學相關人力、經費的補充,有很大的助益。部分大學甚至由校院行政首長與傑出研究教授,有計畫進行對相關部門的遊說,並頗具成效。此外,必要時亦可進行校際或跨單位的建設合作,例如本校即與中央研究院及國科會進行多項建築、設備與人力支援合作計畫,共同爭取建立原子分子研究所、地震研究中心、天文數學研究大樓(爭取中)等,對學校相關建設與研究發展有巨大的助益,這方面的計劃應可多加規劃、推動。

(二)社會資源的爭取

過去大學過度仰賴國家預算與學生學費的收入,比較忽視與社會的互動關係。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工商、科技的發展,民間的資金、技術、管理能力等,已遠遠超過政府,而且距離正加速拉大,富有的市民社會已然呈現。各大學自應更積極與社會各相團體、個人產生更多互動和遊說,汲取龐大的社會資源,補充來自政府資源的不足。美國大學幾乎都有主動向外界募款的經驗,也皆有常設的專責組織,其組織型態大多為學校發展部門或基金會,由校長領導,而由副校長或發展部門主管負責推展業務。募款組織由專職人員及兼職人員組成,隨學校學生人數、校友人數、及全年總預算愈多,專職人員增多,兼職人員也較充裕。學生、校友為募款對象之基礎,學生人數、校友人數愈多,募款對象之基礎就愈廣(張紘炬,2000:20).美國大學對募款活動都有一套完整的計畫,依其目標大小、募款對象分類,分別為年度募款(annual fund),專案募款(capital campaign),大額捐贈(major gifts),延時捐贈(deferred giving)等類型,所謂延時捐贈,是美國大學亦聘請律師協助有心捐款者處理其養老金或遺生之捐贈。美國大學募款的對象,包括校友、一般社會大眾,其中以校友為募款重點。對校友的募款作法,是先由「小額捐款」開始,鼓勵校友進行有計畫的「年度捐款」,對於經常性的小額捐款者,則改以學校高階主管拜訪或校長專函方式,甚至將捐款達一定金額以上的校友,組成俱樂部或聯誼會,定期聯絡與溝通。其募款訴求,以募款功能性為出發點,配以「學校績效優異」、「抵免稅捐」、「留名後世」、「感恩回報」、「贏得尊重」的宣導,皆有不錯的募款效果。對一般社會大眾的募款,則以在學校附近或與學校相關院系合作研究發展的企業或廠商、任用校友較多的公司、基金會、及與學校有研究合作關係的企業為主。其募款訴求,也以募款功能為出發點,配以「參與育才」、「抵免稅捐」、「學校績效優異」、「贏得尊重」的宣導,亦有不錯的募款效果(張紘炬,2000:20)。對校友的募款,各校普遍採「校長、副校長發函」、「系主任發函」、「校友聚會」、「校友刊物」、「校友組織」、「特定主題」、「電話訪問」等方式。對一般社會大眾的募款,各校常用的方式有「選擇特定主題」、「利用新聞媒體」,其中對企業或基金會的募款,各校普遍是由「高階校內人士親自訪問」。募款一定會有障礙,在向外界募款的風氣一直很盛行的美國大學亦不例外,最主要的障礙為「人力與經費不足」。在這一方面,國內各大學似乎應更積極的開拓與努力,以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開發更多學校財源,堅固學校的財政與建設、發展基礎。在台灣,大學募款的對象,仍以校友為重點,其次為與學校負責人有淵源的企業或友人。對校友的募款作法,多集中於藉由「舉辦校友聚會或利用校友組織力量進行募款」、「由校院長具名發函給校友表達募款之需要」、「針對特定主題向校友募款」、「利用校慶或特殊節慶辦理返校活動」等方式。其訴求則以「追憶懷舊」、「贏得尊重」,加上「抵免稅捐」,產生不錯的效果。對企業或法人機構的募款,最常用的作法是透過「建教合作」的方式,而被認為最有成效的方式,是「由校長親訪企業人士」、「辦理餐會邀宴企業家或社會領袖」,另外「由校長具名發函廠商表達需要」亦有不錯的效果。其訴求則以募款功能性為出發點,配以「參與育才」、「學校績效優異」、「抵免稅捐」的宣導。募款最主要的障礙,為「社會文化背景中,缺乏捐款給大學的風氣」、「租稅法令所形成的激勵條件不足」,其次為「募款知識及技巧不足」、「校友資料不完整、校友資料陳舊無法更新、校友會的組織不健全」。國內大企業本身成立基金會的風氣頗盛。形成自行捐贈的現象,除非與學校有密切關係,不然捐款給大學的意願不高(張紘炬,2000:21)。這些募款困境仍有待大家持續克服、突破。台大近年來已成功爭取到許多捐贈建築物、設備、設施,甚至研究發展資金與基金,對學校及相關院系的發展裨益甚大。

(三)產業資源的爭取

工商產業的資源豐沛,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當學校財務陷入困頓之際,仍應加強與相關產業的合作與資源互動關係,爭取更多的合作與互惠,以支援學校的教學與研究發展。學校與產業之合作途徑頗多,例如成立育成中心,協助相關產業成立、發展或進行建教合作協助產業訓練規劃與研究發展;尤其應爭取相關合作研究與技術開發計畫,例如台大慶齡工業研究中心、石化工業研究中心等。另外,亦可爭取產業或企業在校園捐贈相關研究教學大樓,與研究教學設備設施,彼此合作研究,研究成果由學校發表,開發出來之專利則由產業運用、生產,彼此互惠、發展,使教學與產業之發展互蒙其利。

(四)有效管理、運用校內資源

固定爭取國家、社會與產業界的外部資源是各大學亟待努力的工作,但如何有效管理運用校內資源,仍是各校應該關切的問題。學校有限的資源包括校務基金、年度預算、現有建築、設備與空間,以及現有的教職員工生等人力資源。為了有效管理、運用校內資源,學校應成立相關委員會,並加以靈活運用,如財務運作小組、經營稽核委員會、研究發展委員會(或處)等,藉以監督及研發各相關資源運用政策與狀況,使學校相關基金與預算能充分計息,增加收益與提高建築、設備與設施的品質與價值,並增加其使用收益。此外,應推動使用者付費與各院系在建設與設備、設施購置上的分擔制(部分自籌制),使校內各相關院系在建築與設備採購上肩負部分責任,例如本校電機資訊學院、化工、化學、環工等系所發動校友募款興建校舍,以及推動校內停車收費、宿舍收費制度等,即是例證。此外,如前所述,可與教學、研究相關產業合作,在不影響原有教學、研究的情況下,推動相關產學合作,增加學校建築設備的使用價值,履行大學回饋社會及與社會互動的功能,並增加學校教學、研究經費。此外,亦可考量開放校內相關設備、設施,如興建或開闢停車場、部分餐廳、運動設施、房舍,開放與社區居民分享,促進學校與社區的和諧,並增加學校收益,支援學校相關修繕、維護,甚至建設經費的不足。必要時,應有效規劃學校財源,利用BOT與貸款、募款機制,有計畫與建、更新師生宿舍、餐廳、停車場、大學中心、招待所與產學合作,研發大樓等,提高學校財產使用價值,結合使用者付費與合建、合作研發經營的途徑,增加內外部資源的合作,並提高學校土地、建築的使用收益,以支援學校教學、研究以及校產維護經費的不足。除以上開源措施,尚應重視節流策略,尤其重要的是應充分評估現有人力及設備、採購、建築、維修、水電、電話等經費是否浪費與合理運用,分別建立評估及限期檢討、獎勵、改善的機制,利用行政電腦化、外部評估檢查機制、改善之激勵、處罰機制,有效檢討改善行政流程與人力功能,使學校的人力與設備、土地、經費,得以較有效而精確的運用。

(五)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

資源分配問題一直是各校「緊張」、嚴肅的課題。近年來在高等教育機構大量膨脹,而被瓜分的大餅卻越來越小的情況下,在有限的教育市場之下,各公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將共同面臨戰國時期與競爭、淘汱及財政衰弱的困境。政府、教育部及各大學如不加以重視,並力求突破、改善,台灣高等教育,尤其是國立大專院校即將進入黑暗期、並非危言聳聽。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問題的討論,下列問題或可提供一些參考:

既然縮小原來公私立大學補助差距為一合理與不可迴避的問題,理應將公私立大學分別建立較客觀的補助項目與評估機制,使各公私立大學在相關教學、研究與資源使用、管理的競爭上,有較客觀、合理的競爭規則,也才能提升大學在教學、研究與國家資源使用的效益,並促進大學教學、研究水準的提升。平頭式教學、研究競爭制度,必無法使台灣高等教育進入國際競爭與國際水準之林。台灣經濟與資訊科技多項己列世界前茅,在此國際高度科技、學術理論競爭的時刻,國際化、全球化似乎已是台灣的不歸路,培養世界級、亞洲級大學也應是台灣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在日、韓、大陸等推動重點大學、研究型大學政策之下,台灣如不推動重點大學政策,而反而減少國立大學的預算,將使台灣原來在學術研究上領先的大學,遭遇重大傷害,使台灣高等教育失去國際競爭地位。因此,重點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的政策應即早推動。台灣高等教育資源或經費的分配危機,主要在於高等教育受補助機構的激增與預算大餅的縮小。因之,為解決這個結構性的困境,理應擴大高等教育的預算基礎。在這方面,政府最好能儘快實施下列兩項政策:1、儘速依照教育基本法制訂「教育經費編列與保障基準法」,明訂中央政府教育預算不得少於國民生產毛額(GNP)的6%。2、高等教育經費預算的成長率不得低於每年經濟成長率。(參考國立大學校長共同聲明)為推動高等教育經費的有效運用,可考量鼓勵及獎勵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併與整合,包括地區性或跨地區性國立、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併與整合。

三.結 語

誠如本校陳校長所言,自政府教育政策改變要求國立大學自籌部分經費以來,國立大學預算經費不增反減已成趨勢,對國內高等教育發展之影響至鉅;而國內社會對學校募款風氣未開,未來各國立大學校務經費短絀之困境,恐有每下愈況之虞。為確保台灣高等教育的永續發展與追求卓越,希望教育部能全力爭取重編國立大學預算,並儘速明定中央政府教育預算不得少於國民生產毛額百分之六,高等教育經費預算不得低於年經濟成長率,以解救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困境。同時建立合理的大學院校研究、教學及資源使用管理績效的競爭與補助制度;並推動重點大學制,促使台灣能產生世界級與亞洲級大學,提高台灣的國際聲望,及提升台灣在國際間高科技與學術理論的競爭力。此外,亦應積極鼓勵及促進各大學能積極推動校內外的教學、研究、整合,致力爭取各政府相關機關及來自社會各界、產業界等資源,積極推動募款制度,爭取產學合作等外部資源,並有效開發、管理、運用校內人力、土地及設備等資源。使台灣高等教育能有更健全、永續的發展、及更卓越的表現。

參考文獻1.紀駿輝,2000,「為了錢,大學也可出賣靈魂?」生物醫學報導,第一期,頁2-3.

2.陳維昭,1996,「邁向廿一世紀的台灣大學:回顧與展望」,國立台灣大學通識教育講座講稿,未出版,3月7日于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頁1-133.陳維昭,2000,從完整到精緻、從台灣到世界-新世紀台灣大學必須走的路,國立台灣大學校務會議報告書(5月30日),頁1-5。(附件:四年來校務推動的績效,頁1-32)4.黃俊傑,2000,「大學之理念」(授課大綱),國立台灣大學通識課程,8月13日印,頁1-375.張紘炬,2000,「大學募款現況」,88學年度大學校院管理研討會紀錄,國立中央大學編印,頁19-216.劉三錡,2000,「學校財務經營」,88學年度大學校院管理研討會紀錄,國立中央大學編印,頁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