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主進程中大學與社會的互動─何寄澎學務長

《大學理念資源分配與社會實踐學術研討會》第三場討論會

一.台灣「民主」的特質

長期以來,無論政府或人民,常欣欣然自栩「政治之民主」與「經濟之發展」為台灣兩大傲人之成就。但事實證明:台灣經濟之根基從未厚植,未來之發展正充滿嚴酷挑戰;而所謂「民主」之真義,亦不曾被確實領略、實踐,致到處充斥扭曲、惡質的民主。半世紀以來,台灣政府與人民對政治民主與經濟發展所做的努力,固不能否認,其成績亦非全無可稱,但台灣之民主確實存在以下二種特質:一則以多為勝;一則以己為本。所謂以多為勝,即迷信一切結果取決於多數乃是最好的結果;乃符合民主的要求。所謂以己為本,即以個體為尚,自我(包括其所屬之團體)之主張成為最高的價值,「民主」搖身一變成為「自主」的同義詞。解嚴以後,這樣的民主特質更為泛濫,於是種種「暴力結構」不斷形成,諸如:群眾暴力、民代暴力、傳媒暴力,乃至意識型態暴力…等等,不一而足。造成十餘年來台灣社會嚴重的是非不分、價值錯亂、效率不彰、法治蕩然。故十餘年來,台灣整體基本上呈現著停滯與倒退的狀況。

二.大學所受的衝擊

然而,社會之停滯與倒退固然可憂,卻不足懼--除非這個社會的良知已失、良心已死。就中國古代傳統而言,此一良知、良心,扮演者厥為「知識份子」;就現代而言,則非大學、大學中人莫屬。令人遺憾的是,解嚴以降,台灣社會所發生的種種亂象,原本或可靠大學及大學中人發揮振聾發瞶之力量予以矯衡導正,然因約略同時(一九八七前後)「大學自主」、「教授治校」之呼聲亦甚囂塵上,大學中人忙於解構舊體制、舊威權,竟完全承襲前述民主特質:以多為勝、以己為本。其具體表現則為自校長以迄系、所主任悉以選舉方式產生;其任期之訂定則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泰半隱含利益考量);其次則無論教師、學生、行政人員,乃至工友,莫不汲汲爭取校務、院務、系務之參與權,唯其權益為關注之焦點。這樣的校園民主、大學自治,其內涵除去「權力」與「權利」之爭奪外,可謂所剩無幾,十餘年來已然產生眾多流弊,識者固已慨乎言之,如:黃俊傑教授即明確指出大學之行政體系日趨腐化,大學之理想主義日益墮落,大學之學術水準更江河日下;而高強華教授亦指出:學術自由誤用、典範轉變、參與失序、領導失衡、學生逸樂取向等危機已然層出不窮。無論如何,台灣「特殊」的民主方式,十餘年來所向披靡,即連原本應以完全不同運作邏輯(modusoperandi)運作的學術領域亦不能倖免。

三.大學沉淪的原因

前文所引黃俊傑教授指陳惡質民主所予大學之影響,無論為「腐化」、「墮落」、「江河日下」,所用詞彙顯然反映黃氏深刻感受台灣各大學之「向下沉淪」。平心而論,黃氏所感所慨,絕為事實,唯需辨者,此中原因恐非惡質民主感染一端而已。晚近十餘年為台灣社會變化最劇烈之時期,種種特殊現象紛乘而生,莫不值得注意,但其中如:傳媒蓬勃發展、網路熱方興未艾、功利主義如火如荼、政府旦求「對策」而無「政策」、官員唯作秀是務,以及各級學校地位低落等,則與教育關涉甚大,願再略作析論。台灣傳媒數量之多,只要衡諸台灣之幅員與人口,即不難體會。如此高密度的電台、電視台、報紙,一方面宰制人民所有聞見的權利,一方面不斷提供品質不佳的資訊,誤導人們的觀念、認知與言行;而網路之無遠弗屆,更在全無規範的環境之下,成為惡質文化傳播的最佳工具。二者相乘,使大學原有的「隔絕」、「純淨」徹底崩頹,大學中人乃快速地世俗化、庸劣化。無論教師或學生,與媒體相互利用,以遂行其所欲,並藉網路肆行虛偽不實之言論者乃屢見不鮮。其次,功利主義之存在雖昔日已然,但晚近十餘年,由於金錢遊戲與政治參與幾乎成為全民運動,唯「利」與「力」是尚之功利主義乃至如火如荼地步,大學中人亦同流合污!教育理念、學術良知、校園倫理、自我責分…等,原為大學中人應明辨堅守者,已益遭輕忽、乏人聞問。而亦由於此種思想、心態之影響,官箴日壞,作秀者民調居高、名聲大噪,故人人樂秀而不疲;可大可久之政策既曠時廢日,自為「智者」所不取,政府機制遂僅有當下之「對策」,而絕無長遠之「政策」─此於教育亦然。人人皆知教育工程乃百年大計,必須步步相接,代代相承,始克有功。但台灣偏偏一個部長、一套做法,唯關心媒體是否美言?群眾是否歡迎?於是「教改」之聲雖響徹雲霄,但人人殊調,台灣各級教育乃舊病未除、新病又起。至於各級學校地位低落,則大抵反映於民意代表對校長之任意質詢、主管官員對學校之隨意命令,以及家長與教改人士對教師之不當干預等事實上,見證台灣社會各階層缺乏對教育、知識、學術真正的尊重。正由於台灣社會各階層(自政府以至民眾)缺乏對教育、知識與學術真正的尊重,加上功利主義如火如荼、短視近利成為「智者」的價值標準、可大可久的政策無人關心,亦無人推動;而大學中人又樂於為傳媒、網路文化所汩沒,凡此種種現象,互為因果,台灣各大學之沉淪,遂無可避免。

四.我國大學永恆不易的角色與功能

其實無論社會怎麼改變,大學應永遠以追求真理、研究學問、創造知識、教育人才、奉獻宇宙為其職志。一個大學是一個自主的社群,它對其社群以外的社會,一方面要保持高度的關切、理解,隨時掌握此外在社會的變動,以此表現它對社會的融入;一方面卻應與此外在社會保持適當的距離,以維護它的「卓立」、「不雜」、「純淨」,絕不隨波逐流,並適時發揮針砭、制衡、引導、教育社會之功能。換言之,大學絕對有它的社會責任以及參與的義務,但它亦須維持一定的「象牙塔」角色,始能善盡其職責,並且永不變質。一個國家中,自主自治,致力於前述職志之大學愈多,這個國家的文明就愈高、文化就愈美。大學固應為社會之指引,但亦絕為社會之表徵;一如前述,台灣各大學以沉淪而未能為社會之指引,然台灣各大學之沉淪,亦正為台灣社會整體沉淪之表徵。據此以推,欲免台灣社會繼續沉淪,大學之提振、大學精神之發揚乃為刻不容緩之課題,必須立即去做。

期待真正的、卓越的大學長期以來,台灣教育之成果殆以教育普及最可肯定,但這種機制只能袪除文盲,只能培養品質不錯的基本人才,卻無能產生道德、學問、人格足以為社會「典範」的人物。解嚴以前,台灣大學尚能以其自由、自主、懷抱理想之傳統積極扮演「知識良心」之角色;解嚴以後,台灣大學在種種內在、外在環境劇烈轉變、交相催迫之下,亦難再保持其「堅毅」、「卓越」、「純淨」--而國內其他同具「向上提昇」意志之大學亦復如此。吾人需知,國內原本即無足與世界一流大學頡頏之學術殿堂,衡以當前狀況,在未改變之前,欲求此種大學之出現,更無異緣木求魚。為了台灣的永續發展,為了台灣成為真正的已開發國家,為了台灣確實是一個民主、自由、法治發揚的安和樂利社會,政府應展現其大有為的格局,特別加強高等教育的發展,務使「真正的」、「卓越的」大學陸續出現,不能以任何藉口犧牲、停滯大學之發展。質的提昇永遠重於量的增加,舊思維、舊心態的謬誤、偏差,政府必須予以揚棄。低品質的大學生、研究生到處充斥,不唯無益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甚且反而滋生更多問題。而在大學本身方面,亦應善用自主性日益增高的今日,特別費心、著力於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之改革、貫徹;須知歐美先進國家所以有高品質的人才,實與其高品質的通識與人文教育息息相關。改進之道不難、取鏡之路亦多,台灣社會原就充滿乳融轉化的活力,端視我們是否徹底反省,步步堅實、認真去做而已!

注釋1.參見黃俊傑<當前大學教育改革的困境及其對應策略>,收入《大學的自主與責任》一書(黃政傑主編,台北,漢文書店,1997年9月初版)2.參見高強華<當前大學自主的危機與轉機>,前揭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