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與目的基於以上對於兩岸「中國戲曲史」研究著作類型的了解和對於前輩時賢在「中國戲曲史」上研究成果得失的評論,以及對於「中國戲曲史」研究目前尚存在的根本主要問題和或大或小的許多問題的發掘,筆者認為「中國戲曲史」實有進一步研究和撰著的必要。何況晚近曲籍的整理出版和發現、田野考古出土的實物都較往昔豐富很多,尤其《中國戲曲志》三十卷,己經出齊,《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等大部頭的書籍也都含藏可供「中國戲曲史」研究撰著的許多資料。加上海峽兩岸學術藝術文化交流頻繁,來往方便,無往日之阻絕,則跨海蒐羅資料或與學者切磋也都有助於研究和撰著。因之求其「踵繼前修、後出轉精」,應當是可以把握達成的。那麼有一天如果筆者撰著完成《中國戲曲史》將使它具有何等特色和意義呢?(一)要使之成為一部純粹的《中國戲曲史》,沒有任何意識型態在主導。(二)可以看出戲曲發展的縱剖面,也可以看出橫剖面,更可以看出整個有機體的運作與發展。由此而論述戲曲之淵源形成與流變,而論述其文學、藝術、文化之特色及其地位與價值。其組織結構則是周延而緊密的。(三)文獻根據原典,出處甚為明確。(四)可供治戲劇、文學、藝術、文化者之參考。而於治戲曲者則庶幾欲使之稱為「經典之作」。像這樣的《中國戲曲史》較諸彼岸,應當是大大不同的。【二】步驟方法為了使未來所撰著的《中國戲曲史》達成上述的特色和意義,筆者將採取以下的步驟方法來進行:筆者曾給成熟的中國戲曲下過這樣的定義: 中國戲曲是在搬演故事,以詩歌為本質,密切融合音樂和舞蹈,加上雜技,而以講唱文學的敘述方式,通過俳優妝扮,運用代言體,在狹隘的 劇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文學和藝術。可見成熟的中國戲曲「大戲」是「綜合文學和藝術」,是由故事、詩歌、音樂、舞蹈、雜技、講唱文學敘述方式、俳優妝扮表演、代言體、狹隘劇場等九個因素構成的有機體。即就戲曲「雛型」的「小戲」而言,其定義為「演員合歌舞以代言體演故事」,亦可分析出演員妝扮表演、歌、舞、代言、故事、劇場等六個因素,亦屬綜合藝術。像這樣由多元因素構成的戲曲有機體,其間所含藏的種種道理和功能便有如人體的複雜性,而需要一一研究,又要彼此關聯探討才能完全認識和了解。譬如九個構成因素,在戲曲中必須具備何種特質和功能便是基本要探討的。而存在於戲曲中許許多多的問題,有牽涉根本的,有頗為重要的,有就局部而言仍具關鍵性的,有如能解決則更為完好的。凡此或為學者已發現已解決的,或為已發現未解決的,或為未發現未解決的。我們對於已被發現被解決的問題,要有認定其果然被解決與否的能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可以毫無疑問的加以應用,否則亦應重新考量重新解決。也就是說發現和解決「戲曲」本身乃至於循此而生發的「戲曲史」的問題,是研究和撰著「中國戲曲史」的第一步驟。譬如上文所論及的前輩時賢著作中的缺失和筆者所已發現的根本主要問題和其他問題,以及此後陸續發現的問題在撰著之前都必須先要一一解決。這就需要具備學術考證和質疑解難的功夫。其次在疑難問題逐次解決之後,對整個「中國戲曲史」之研究當就重要論題探討其系統性之變遷,譬如題材的內容思想、文學語言的特色技法、音樂的結構聲情、演員與戲班的表演藝術、演出場合和觀眾、劇場的形製和類型、劇作家的身分和遭遇、戲曲理論的發展、雜技在戲曲的運用,乃至整個大背景之傳統文化和時代之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現象也要顧及。又緣此而探討其重要論題間之相互關係,使之逐漸環環相扣,成為渾然如一之有機體,譬如題材之內容思想關係到時代之大環境、作家之身分和遭遇;作家之身分遭遇關涉到文學語言的特色技法和音樂的結構聲情;戲曲理論的主張也關涉到文學語言的特色技法和音樂結構聲情以及演員與戲班的表演藝術;而劇場形製、演出場合和觀眾也同樣制約戲曲的題材內容思想和表演藝術的特色。也就是說研究中國戲曲史必須始於單元性而歸結於綜合性、整體性、有機性的考察與論證,乃能兼顧宏觀與微觀的需要。

五、筆者在戲曲史研究上的一些成就筆者所欲撰著的「中國戲曲史」,即在上述的理念之下,首先對所存在之問題逐一作探討和研究,以為準備工作。茲舉其要者,簡述如下:1.《長生殿研究》(一九六九,商務),首建劇作家及其劇作之研究方。2.〈評騭中國古典戲劇的態度和方法〉(一九七六,《幼獅月刊》四十四卷第四期),首揭八端,以為論劇之準則。八端為:本事動人、主題嚴肅、結構謹嚴、曲文高妙、音律諧美、賓白醒豁、人物鮮明、科諢自然。3.〈雜劇中鬼神世界的意識形態〉(一九七六,《中外文學》第五卷第四期),藉此探討劇作內容與時代政治社會思想之關係。4.〈中國古典戲劇腳色概說〉(一九七七,《國立編譯館館刊》六卷一期),至目前為止,仍是對戲曲腳色之溯源、名義、分化及其現象原理作最全面考述的文章。5.〈北曲格式變化的因素〉(一九七八,《古典文學》第一集),探討北曲格式變化多端而不離其宗的原理,於戲曲之句法曲律貢獻頗大。6.〈元人雜劇的搬演〉(一九七九,《幼獅月刊》四十五卷第五期),從縱橫二方面探討,為早期對戲曲搬演較周延的文章。7.〈中國古典戲劇的形成〉(一九八一,《中國國學》第十期),首先提出「長江大河」說以說明中國戲曲之淵源形成與發展。8.〈南管中古樂與古劇的成分〉(一九八二,《國際南管會議特刊》),首先建立南管曲劇之歷史地位與藝術價值,提出南管音樂為唐宋大曲遺響與南管戲具有宋元南戲面貌的看法。9.〈中國地方戲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一九八六,《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首先分辨小戲與大戲,並提出小戲形成的四條線索和大戲形成的三條徑路。10.〈唐戲《踏謠娘》及其相關問題〉(一九八六,香港浸會學院《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首先論斷《踏謠娘》為起於鄉土成於庶民的歌舞小戲,上承《東海黃公》、《遼東妖婦》,下啟爨弄、雜扮,衍生為近代地方小。11.〈說排場〉(一九八七,中央圖書館《明代小說戲曲論文集》),總結前賢之研究成果,提出排場命義、構成要件、四種類型、五種形式、六種情調,從而說明排場實為戲曲結構之基礎。12.《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一九八七,聯經),首先對歌仔戲之淵源、形成、發展、轉型、現況作歷史性的縱面觀照。13.〈參軍戲及其演化之探討〉(一九八八,《台大中文學報》第二期),全面探討參軍戲之來龍去脈,其與宋金雜劇院本,南北戲劇插科打諢,乃至近代曲藝相聲之演化關係。14.〈元雜劇體製規律的淵源與形成〉(一九八九,《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本文對北曲雜劇之形成關係緊要,亦為對此問題最完整之文章。15.〈《九宮大成北詞宮譜》的又一體〉(一九九一,揚州師範學院《國際散曲會議論文集》),本文指出曲譜作者未明曲理,如何貽誤後學之故。16.〈關漢卿研究及其展望〉(一九九三,《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本文對關漢卿研究作古今全面的分析、檢討和展望,為戲曲主題研究作提綱挈領的觀照。17.〈論說「拗折天下人嗓子」〉(一九九三,《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18.〈論說「五花爨弄」〉(一九九四,《中外文學》二六八號「葉慶炳先生紀念專號」)。19.〈論說「戲曲劇種」〉(一九九六,《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以上三篇均對中國戲曲史上爭論不休或懸而未決的問題,提出深入而獨到的看法。尤其論劇種一篇,影響更大。而誠如上文所云,就中最根本且主要之問題,莫過於戲曲與南戲北劇究竟是如何淵源與形成,又如何流播與發展。對此,筆者近兩三年來已一一加以突破,著為專文,公之於世。茲臚列如下:1.〈也談戲曲的淵源、形成與發展〉(民國八十九年六月,《台大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也談「南戲」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民國八十六年九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3.〈也談「北劇」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4.〈梨園戲之淵源形成及其所蘊含之古樂古劇成分〉(民國八十七年四月,《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臺閩歌仔戲關係之探討〉(民國八十八年元月,《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此五篇中後兩篇,「梨園戲」為現存宋元南戲之嫡派,「歌仔戲」為中國地方戲中台灣之本土戲曲,各有其代表性的重要。這五篇尤其是前四篇所探討研究的觀點方法,與前輩時賢頗不相同,結論也頗異其趣,而既然都屬於「中國戲曲史」最根本的問題,因此敢合為一書,題作《戲曲源流新論》,一方面以就正方家,一方面也作為筆者撰著《中國戲曲史》的前奏曲。

結語

撰著「中國戲曲史」,可以說是筆者此後學術的最重要工作,而今既有「前奏曲」又有長年累積之成績,敢以此自期,期在數年中予以完成。如此不僅可以了結個人的宿願,也可以報答親友和我所服務的台灣大學對我的厚愛。我相信必然可以達成。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曾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