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錢思亮前校長暨中研院前院長94歲誕辰黃偉彥教授演講宇宙學與粒子天文學

紀念錢思亮前校長暨中研院前院長94歲誕辰,上週四上午十時於思亮館黃偉彥教授演講『宇宙學與粒子天文學』。前故校長公子,監察院長錢復及家人、中研院李遠哲院長、陳維昭校長及校內多位教授均出席聆聽。黃偉彥教授演講摘要如下:

我很榮幸,也很惶恐,可以在錢思亮前校長暨中研院前院長九十四冥誕紀念上演講,介紹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最新的發展,以及台大與中研院等單位共同執行之相關追求學術卓越發展計畫。

宇宙學一直是理論物理學家憑空揣測的學門,有許多想當然耳之理論,卻鮮有實驗上之佐證;值此跨世紀之際,卻有了重大的改變,這個跨領域學門,由於1992年發現宇宙背景輻射之細部擾動結構,而開始有許多相關觀測數據之佐證,我們正在將宇宙學漸次轉換為實驗科學,而不再止於臆想而已。

宇宙學並非深不可測的學問,從愛因斯坦方程式出發,以及宇宙學原理,我們可以很容易描寫一個膨脹中之宇宙(羅伯遜-沃克時空);其中宇宙大小可以用尺度R (t) 描述。將構成宇宙之物質以理想流質描述,則愛因斯坦方程式給出兩個彼此獨立之方程式,加上狀態方程(能量密度與壓力之關係式),如何描述早期宇宙已是呼之欲出了。

依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將宇宙分為四個生命:大霹靂紀元之「早期宇宙」,由一個高溫火球開始衍化,產生宇宙背景輻射,以及物質宇宙等;接著進入「嬰兒宇宙」,形成氫、氦等簡單元素;三十萬年以後,光子之自由路徑已經是天文距離,宇宙開始清朗,開始形成恒星及星系等各種結構,我們稱之為「現今宇宙」。大霹靂紀元之前,宇宙可能由極小的形體,突然暴漲成為一個夠大的高溫火球。這個暴漲階段,時間之意義是相當模糊的,我們稱之為「極早期宇宙」。

藉由現代科技,天文之觀測日益遙遠,目前甚至已經可以觀測到宇宙邊緣;宇宙邊緣的物事,現在可以看得見,只有在宇宙剛誕生之際,便將訊號對著我們傳過來,才有可能。

人類可以觀測到宇宙邊緣,的確是令人無法不驚嘆的事;我們的卓越計畫,「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其中一個極重要之工作項目,便是建造一個宇宙背景輻射陣列天文望遠鏡,若能如期於四年左右建造完成,屆時將比加州理工學院或芝加哥大學等所造之類似望遠鏡更加前沿,我們將立即將台大或台灣放在宇宙學研究版圖之最前沿,更藉以將國內天文發展往前推出一大步。

這個研究之競爭卻是極其激烈的,目前放在地面的、在氣球上的、以及人造衛星上之各項相關天文望遠鏡或籌建計畫,已有三十多種;所以競爭確是白熱化的,知識之探索是最前沿的,即使我們充滿信心,也不敢稍有懈怠。我們希望成功,以之紀念錢校長暨前院長也將極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