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系標本陳列室開放參觀接受學校團體預約

人類學系標本室的收藏與建設,肇始於1928年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時期。當時的土俗人種學講座是附屬於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底下,為一兼有研究室、教室、實驗室及標本室功能的組織。由土俗人種學教室的成立,人類學在台灣地區才開始有規模與有號召性的學術研究、收藏、維護等的大學機構。

土俗人種學講座即是現今人類學系的前身,而移川子之藏先生是土俗人種學講座教室的創辦者,亦是當時講座教室唯一的教授,土俗人種學講座教室即是在他的努力與遠見的帶領下,有著優良的設備與研究條件。由於移川先生在很年輕時即到美國讀高中,之後在芝加哥大學獲人類學碩士學位後,進入哈佛大學繼續專攻人類學得博士學位。故土俗人種學講座教室的完整設備亦帶有很多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設備的影子。所以李濟先生即曾說過:「沒有來到台灣,早已聽說了台大蒐藏的民族學與考古學的標本。」

人類系標本的蒐藏,主要以192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所入藏的台灣原住民的各種生活器具,以及迄今不斷在臺灣考古遺址調查發掘出土的史前器物為主。標本的搜藏歷經土俗人種學講座、史學系民族學研究室、考古人類學系至現今的人類學系為止,除考古標本因為田野挖掘工作持續的進行,一直有新的出土藏品外,累計民族學的藏品有五千多件,考古挖掘的標本更在上萬件以上。

系藏民族學標本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1895年,伊能嘉矩到臺灣廣收相關史料與文獻資料,並長時間親身投入當時仍屬蠻荒的原住民處女地,所收集到的藏品,其中包括珍貴的泰雅族珠裙、不易搜採到的馘首標幟,及已經很難覓得的平埔族雕刻、衣飾、用具等。凡代表原住民族各文化特色的標本,如平埔族的優異織繡品、日月潭水社的獨木舟、阿美族的蒸壺、衣飾、泰雅族的織具、獵頭及黥面用具,鄒族的鹿皮衣帽,布農族的籠紋陶器,排灣族的木雕、織繡、琉璃珠、陶器等,以及雅美族的小舟、魚皮甲、銀飾、陶器、發火用具等,皆展示於陳列櫃中。而最難得的是民國十八年入藏,在舊高雄州潮州郡發現的排灣族巨大的石刻祖先像,據當時管理維護標本的宮本延人先生回憶說,此石雕祖先像是用五隻豬,二斗酒舉行祭祀後,才設法從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上運到臺北。

考古學的標本收集是與民族學標本同時進行,第一批入藏的標本為臺北市圓山動物園西側貝塚的遺址,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年間,由移川先生和宮原敦、宮本延人在墾丁石棺遺址,進行三次的發掘工作,掘出石棺二十五具,這也是臺灣值得稱為發掘工作的第一次。而後並陸續於臺中州大馬璘遺址發掘石棺,及高雄州地區遺址發掘所得的石器、陶片、骨器、貝器頗多。而後陸續的從臺灣各地發現遺址,及大規模的挖掘,從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至新石器石代的墾丁、圓山、大坌坑、大馬璘及卑南文化等,代表臺灣各時期的文化特色。

人類系陳列室的展示分為二大單元,位於一樓的民族學標本陳列室以「臺灣原住民物質文化」為主題,主要依族群別陳列器物和相關圖文說明,呈現各族群物質文化的特色;在二樓的考古學標本陳列室以「臺灣史前文化」為主題,除了由台灣史前文化在世界史前史的地位作導引,利用出土器物解說臺灣史前文化大綱之外,並有『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麒麟文化的巨石與巨石結構』、和『臺灣史前文化墓葬類型』等三個專題展示。雖然陳列室內的展示設備與規模,不能和其它現代博物館相比,但卻是一個注重第一手田野材料,及具有特殊價值的小型專業人類學展示。

附註 :目前陳列室於每星期五早上10點至12點對外開放參觀,除此亦接受學校及團體的預約,系裏並安排有學生作導覽解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