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產業競爭力─談農業經營管理的觀念與作法

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專題研討會

提升產業競爭力─談農業經營管理的觀念與作法(主講人:農委會副主委陳武雄先生) 吳院長、各位教授:大家早!

今天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到台灣最高學術殿堂來做報告。吳院長就任後,可以感覺得到農學院的活動非常多元且積極,不論是在學術上或與政府、業界的互動都十分成功,個人就參加過好幾次有關策略性規劃的活動。今早院長談起在校務會議中提出籌設生物多樣性中心的構想,非常有遠見,個人十分佩服。尤其吳院長早上另外有一個重要會議,因為這個演講而請假,特別要感謝他對我有這麼高的期許。今天要報告的題目,是提升產業競爭力有關農業經營管理的觀念與作法。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環境,提高產業競爭力顯得格外重要。本會陳主任委員就任後即以提高競爭力為重要施政目標,研擬農業發展策略,並提出很多實施構想,已逐步規劃推動中;另外政府正推動知識經濟方案,這也是因應新知識經濟時代衝擊的強化措施。

新時代的競爭環境

農業在新時代所面臨的競爭環境,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說明:首先,在市場國際化的趨勢下,進口農產品多半是由跨國企業公司主導,如Sunkist 或Kiwi,都是跨國農企業的典範,這些公司是農民自己組織投資,請專業人員負責經營管理。因此,我們所面臨的規模競爭,不只是一般所談的生產規模,而是具有現代化經營組織的競爭壓力,這是台灣小農經營面臨的競爭條件挑戰。第二、在顧客導向的市場,由於國人生活水準提昇,對農產品的要求轉向健康、多樣、便捷,這就涉及產品的品牌形象,尤其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品牌形象已是消費選擇的重要因素。電視上某一廠牌的奶粉廣告,不談奶粉的價錢便宜或營養成分,而強調所飼養的乳牛是喝乾淨的水、吃乾淨的草成長的,也就是特別強調健康、無污染的產品形象。另外,現在引起大家關切的基因改造生物體(GMO)產品,或是含有抗病基因,可以減少病蟲害防治經費,亦或有改善蛋白質結構基因,可以提昇產品營養價值。無疑地,對於生產成本或品質言, GMO產品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但是當消費者進一步關心到GMO產品雖然還沒有嚴密的科學證據來證明它有害,然而也沒有堅實的科學實驗證明對人體健康無害,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自會產生疑慮;此外,這些含有抵抗某種病蟲害基因的產品,是否會對生態環境平衡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亦值得探討。因此,產業的競爭力不只是考慮成本或品質的問題,更須重視對健康與生態環境的影響,未來,兩者間的平衡取捨將會愈趨顯著。第三,Intel總裁提出十倍速時代的觀念,當前各種資訊技術是同時在創新,而各種不同創新加在一起所帶給人類的影響,是十倍速的、乘數的影響,不是一步一步的改變。在知識經濟時代,腦力智慧是主要的資產,創新與速度會帶來新價值,而經由數位革命所形成的新經濟體系,已改變資訊傳遞與運銷通路模式,這些都是我們在思考競爭策略時應注意的課題。

農業管理的範疇

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農業管理的範疇是什麼?一般在企業管理領域,可概分為「功能管理」和「策略管理」。功能管理是指對於生產線應該如何佈置,用什麼方法使效率提高,包含生產管理、行銷管理、人事管理、研發管理、財務管理及資訊管理等。策略管理是屬於上一層次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企業要能對所處的環境條件有清楚的認知,選擇或創造本身生存空間,以及與外界相關機構或資源提供者維持平衡而互利的關係,若對環境條件判斷錯誤,則所採取的策略也會錯誤,此時即使再運用功能管理的各種方法亦不容易成功,就像是作戰時戰略的錯誤,優異的戰術也無法彌補。因此,策略管理相對於功能管理而言,是具有指導性的作用。以養豬農場為例,飼料成本占飼養成本的比例很高,其所需飼料是要向工廠購買(廠配飼料),或是買原料自行配製飼料(自配飼料),即是一個策略管理問題;又如養雞業的統合經營言,所生產的雞是自己販售或交由大成長城、卜峰或統一等大企業契養契賣,甚至由大企業供應種雞或飼料,建立一套策略聯盟機制,這都會影響價格風險與運銷通路,也是一項策略性的決策。實務上,就農業經營管理的組織體系言,可分為個別農場、產業組織與整體產業三個層次。一般工業則與小農制度的農業情況不太一樣,最尖端的電子工業可能少數幾個大廠商就能主導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所以個別廠商、整體產業組織或整體產業的區隔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在農業談組織的經營管理,就必須切割得比較清楚一點。台灣個別農場面積小,決定農場要生產什麼產品,人力資源要僱一個長工或是靠夫婦二人經營,財務是要貸款或以自有資金經營,以及物料管理、農場規劃與產品銷售等,這些農場管理大都屬於功能性的;當然選擇產品或選擇通路也會有一些策略性的規劃與管理出現。產業組織如產銷班、合作社場。其運作會牽涉到生產排程、集貨、分級包裝等標準化作業,以及共同採購、建立品牌與通路等。以生產排程為例,個別農民是自主性的生產,通常不考慮別人種什麼或何時種,但假如三十位農民集合在一起種洋香瓜,若沒排定一個生產期程,可能在同一天有一半的農民都要採收洋香瓜,則送到市場去價格一定會下跌。產銷組織的好處就是能整合小農建立生產排程,同時將小農集合起來變成一個大農,生產規模夠大,才可以進一步做共同採購來降低成本,實施分級包裝等現代化運銷措施,當然,也只有規模大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建立自有品牌。這些都是在產業組織所要考慮的。再就整體產業而言,農民、產業團體或政府誰能主導或應該負責做產業管理工作。如產業目標市場的設定,台灣奶牛產業的目標市場定位是鮮奶市場自給自足,其他所有奶製品,如Cheese、奶粉等並不鼓勵生產,這就是整體產業的策略性管理;此外,產品價格定位、產業形象維護及科技發展方向等,亦均屬於整體產業管理的層面。

從降低成本計畫到培訓農業經營管理專家

接著我要談一談將企業經營管理應用在農業經營管理的歷程,政府先後推動了降低農業產銷成本計畫,以及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培訓計畫。其實我們首先所面臨的倒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觀念改變」的問題。我先就觀念改變舉幾個農業以外的例子:一九三○年代電影史上有名的卓別林默片,不必講話就可以很傳神的把劇情意境、情節,非常生動感人的表達出來,在三0年代末期,有聲電影問世,電影公司想找卓別林先生演有聲電影,但他認為有聲電影要靠講話才能演戲,是雕蟲小技,一直拒絕接受有聲電影,直至四十年代,經過快十年的時間,卓別林才看到一股無法抵擋的趨勢,發現如果再不講話,自己就會永遠沒話可講,而開始接拍有聲電影;另外一個例子是IBM的發展歷程,IBM是國際電腦巨人,一部主機可以賣幾千萬元,因此對於一部幾萬元的個人電腦,曾認為沒有競爭力、沒什麼前途,但到一九九0代初期,IBM發生財務危機,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視了個人電腦的影響力。可見觀念改變是非常困難,但也是非常的重要。在農業部門,大家常會有這樣的問題,即小農經營能利用企業經營管理手法嗎?工商業的經營管理原理可適用於農業經營嗎?許多人認為工商業經營管理那一套源於工商業的經驗,根本不能應用於小規模經營的農業,或者認為不懂農業的輔導顧問或講師,如何來教農業人員經營管理呢?將工商業經營管理實務引介入農業經營,是在推動降低產銷成本計畫時,剛開始我們找不到適當的工商業管理顧問來協助,有次剛巧我與當時是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CPC)的總經理石滋宜先生談起我們需要一些企業經營顧問來幫忙,他也說李前總統要他幫農業做些事情,但不知怎麼做,就這樣一拍即合,CPC從零開始到最多曾達四、五十人參與農業經營診斷工作。當時我們希望能先做幾個示範點,透過診斷及輔導改善後,提昇其經營績效。在此要向各位介紹輔導竹東客家米食中心的例子,猶記得當時竹東稻米產銷班客家米食中心正在草創期,是從事農村加工的典型產銷班,所以想將其列為示範點。但黃班長認為自祖母開始即做客家米食,歷經三代,做了幾十年的客家米食,對於由不懂實務的企業經營管理顧問來指導,先是存著抗拒的心理,經過一個月的溝通,才勉強願意接受。而今竹東米食已從原來利用農會廢棄倉庫的農村傳統加工事業,歷經艱辛成為產品能在台灣各地銷售,甚至外銷到日本,績效優異的產銷班,的確不容易。後來我再到他的工廠去看時,發現物料架上有包原料上面貼了紅牌子,我請教班長這紅牌有何用處,他告訴我這是物料管理的顏色管理,用到貼有紅牌的這一包時,就要去進貨,否則下次就會不夠用,因此用簡單的顏色管理,就可以很方便地處理生產物料,避免發生呆料或缺料情形。再介紹一個案例,是在新竹香山的酪農戶劉進士先生,我問他經營管理顧問師對他有什麼幫助,他說明了二項工作:一是看板管理,就是在白板上分成三欄,第一欄是尚未配種的牛,第二欄是已配完種的牛,第三欄是已分娩的牛,每頭牛用有如棋子的磁鐵,寫上牛的編號,代表一號的牛還沒配種,棋子擺在第一欄,十號牛已配完種,棋子擺在第二欄,這是很簡單的改善但幫助卻很大,因為以前是記在簿子裡或腦子裡,結果記久了常生混亂錯誤,不該配的牛配了好幾次,已發情待配種的牛卻沒交配。這簡單的看板管理後來一家收乳廠也加以推廣運用;另外一項改善是物料管理,經營管理顧問協助他釘一個工具箱板,讓工具或零件定位,並在板面畫上工具的樣子以方便取放,其中有一格彎型的塑膠接管特別多,我請教他原因,原來是以前每次碰到這個管子壞時就去買,用完丟在旁邊,要用時卻常找不到,最後整理的結果就出現一大堆的接管,這其實是非常簡單有效的物料管理。全面動員降低農業產銷成本計畫在八十一年開始推動,初期選擇稻米、玉米、柑桔、毛豬、乳牛、養殖漁業等七項重要農產品辦理。這個計畫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技術整合+團隊輔導=經營管理改善」。過去試驗研究單位,包括學校、政府試驗改良場所等,都有一流技術,這些好技術由個別專家去做推廣,還沒有機會用團隊整合的方式,對農場提供整體性的輔導推廣,本計畫嘗試以組成技術服務團的方式,將各領域的學者、專家結合起來,一起去農場進行診斷輔導,期將現有實驗室的先進技術落實應用到農場上。有很多來自學校的教授參與這個計畫,如台大園藝系的林宗賢教授、原來在養豬研究所的獸醫系朱瑞民教授、前嘉義農專的呂明雄教授等。技術服務團的運作方式,一方面大家共同檢討從生產到運銷每一階段哪裡還有降低成本的空間,應發展的關鍵技術何在,作為試驗研究的依據;另方面則是實地到農場輔導,我以柑桔技術服務團為例,林宗賢教授是果樹專家、前農試所張淑賢博士是土壞肥料專家,加上水土保持局專家協助做園區規劃等,技術服務團從果樹樹型的整理,到果園作業道路的開闢、土壤監測等,進行整合性的服務。我曾問農友:技術服務團來有沒有幫助?農友回答說:開闢作業道路,挖掉好幾棵樹,有的甚至正值盛產期,很捨不得,後來勉強忍痛挖掉,發現產量並沒減少,而果園因遮蔽率改善,品質提升,作業方便性也提高了。有一位鄧班長,技術服務團幫忙診斷其土壤營養成份,認為施肥已過量,當年減少施肥收穫量也不會受影響,鄧班長有點不敢相信,勉強照著辦,第二年產量果然沒減少,還省了肥料費,這說明了技術服務團整體的技術應用是有很大意義的。從以上的經驗,我們可以印證勤業管理顧問(Arthur Anderson)對知識管理所提出「組織知識的累積,必須透過科技將人與資訊充分結合,而在分享的組織文化下達到乘數效果」的論點,這正可以作為組成技術服務團的一個理論基礎。此模式為:      K=(P+I)K-組織知識Organizational KnowledgeP-人力資源PeopleI-資訊Information+-技術TechnologyS-分享乘數Share亦即組織知識的累積是人力資源和資訊經過技術的整合後所產生的乘數效果,此效果大小視其分享的乘數而定,分享程度愈高,乘數效果愈大,這就是為什麼要組成技術服務團的道理-以團隊來進行競爭力的提升。技術服務團團員來自各個試驗場所、學校,大家很努力下鄉去跟農民討論、發覺問題,非常的辛苦,這些成員都是兼業志工,他們還有本身的正職,林宗賢教授甚至還忙得胃出血住院。檢討起來,技術服務團偏重的是技術面的協助,而CPC的經營管理輔導診斷則屬示範性質,對於整體農場的經營管理,還沒有辦法完全轉換到行政體系裡面去。因此在這階段還未結束時,我跟同仁共同在思考,下一步要怎麼辦?現在我們所依賴的是非常熱心的兼業志工,CPC的專長在工商業的經營管理,對於農業本行到底還是隔了一層,但是,如何將工商業的經營管理轉換應用於農業是我們的責任,不是CPC的責任,就像是一位數學家發明了諾貝爾級的定理或公式,並不限於物理界或化學界怎麼應用,需要者要用到這個公式時,有責任去轉換成自己可用的素材。我們希望將農業核心技術與企業經營管理結合,並將企業經營的理念與作法紮根於農業,就要培養自己的經營管理顧問專家,所以自八十六年開始推動培訓計畫,那時剛好本人從農委會企劃處轉任農林廳,農林廳是執行單位,依據中央的規劃繼續執行這個計畫,預定目標是培訓四期、一百位專家,希望成為推展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與作法的種子師資。受訓學員由各農業行政單位及試驗改良場所推薦人員參加口試,經甄選後分三階段進行培訓:1. 經營管理課程訓練三百小時。隔週上課,一週回去上班,另一週就住到改良場,從週一到週五進行密集訓練。2. 小組診斷輔導實習九個月,每組有一位CPC指導顧問。實習結束後經過評估,核發結業證書。3. 責任輔導二年、四個責任點,在產銷班、合作社或批發市場進行實務經營診斷工作,第一年分區請CPC指導顧問提供諮詢。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目前已結訓三期,第四期正在進行三百小時的課程訓練,合計可培訓九十人。經營診斷輔導不僅是理論上的診斷,還配合籌編經費進行實際的改善,已有很成功的案例,例如桃園蘆竹蔬菜產銷班及高樹文心蘭產銷班等。這個計畫讓行政或技術專家從辦公室、實驗室到產銷班,是非常大的改變,甚受農民歡迎。但目前產銷班約有六千班,九十位顧問師要參與輔導,則每位一年要輔導六十幾班是不可能的事,我們估計每位一年約只能輔導四班,這是因為要利用晚上農民有空的時間一起開會檢討從生產、集貨到銷售的流程與作法,經過不斷的和農民溝通、討論,才能產生可行又有效的結論,在執行過程中也要檢討修正錯誤,這樣密集式的諮詢輔導是非常辛苦的,如何加速擴散這股力量,就像證嚴法師在開釋時說的:他很高興,現在終於做到所謂「千眼千手觀音」,因為有那麼多的志工,有各種不同專長的人願意從事他的四大志業,這些志工是「千手」,到處有信徒提供各方面的需求、資訊,才能真正成就「千眼千手觀音」的事業。因此,要全面提升經營管理效率,不能只靠我們培養的這些經營管理專家,或者依賴CPC的指導人員。現在各培訓學員仍有其本職,應逐漸專業化,貢獻於所屬單位,且必須加速發揮其種子的功能。因此,我們期望未來的發展的方向是:1. 配合改良場轄區,建立區域輔導團隊。2. 建立產銷組織區域責任輔導體制。3. 建立回訓制度,培養經營管理個別專長,包括:財務管理,市場、通路、資訊及農民組織輔導等方面的專長。4. 建立人才資料庫,提供技術及管理支援。以上我們所談到的是個別農場和產銷班,但從降低成本到培養經營管理專家,仍多半限於功能管理的階段,對於整體產業的策略性管理,仍有其不足之處。必須在整體產業的策略管理上再作進一步思考。

整體產業的策略管理

農業的產業管理策略應由誰來做?誰要為農業的個別產業定調?是農民、產業團體或是政府?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台灣香蕉在日本市場占有率在民國五十、六十年代是百分之九十,近年已降至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七。做檢討時,一般都會想到競爭對手是從菲律賓,中南美洲等這些土地、勞力便宜,以大農場經營方式,經由世界級大公司行銷到日本的競爭壓力所致,但我們回過頭看看十多年來自己的發展,很遺憾,台蕉品種每況愈下,到岸品質未改善,有污染點、常發現蟲體,供貨量不穩定,在日本的經銷商固定且分散為十七家,一、二十年來雖然面臨很大的競爭,但台灣香蕉沒有積極因應。這與其他國家產品以跨國公司在日本銷售相比,台蕉自難與其競爭。以前曾有類似世界級的公司來跟我們談合作事宜,希望台蕉能與其策略聯盟,由其代為執行運銷、管理方面的工作,但沒被我方接受。另外一個很有希望的例子,就是養雞產業。最近在會內研擬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因應對策時,養雞產業就提出策略性的構想、目標與作法。其中之一是要降低競爭價格,以承受國外進口產品的衝擊,也就是要將生產成本由現在一台斤十八元降到十五元,前天我和養雞協會尤理事長談起,他有一個更有企圖心的目標,就是希望降到十三元,這是產業界自主提出的,顯示業界在未來的競爭策略上有價格策略,並有與國外進口雞一決輸贏的雄心;另外養雞產業要改善產品的結構,因為進口雞腿便宜,而雞胸肉國外相對較貴,但台灣雞胸肉價格約為美國的一半,腿肉是美國的一.五至二倍,行銷對策就是要想辦法出口台灣的雞胸肉,且在腿肉與胸肉的價格策略上要與配合產品市場結構做一個調整。談到整體策略,施振榮先生在一九八九年提出一個整體競爭力的公式,值得吾人深思。亦即,   競爭力=F(價值/成本)這個公式指競爭力是價值與成本的函數。價值包括服務、創新、品質、形象;成本包括勞力、原料、自然資源。創新是生產新產品、使用新原料、開發新市場、運用新生產資材、新組織型態。我們可以用這個公式來檢討過去的作法,降低農業產銷成本計畫包含了成本、品質方面的工作,對提昇競爭力言只做了一部分的工作;而培訓農業經營管理專家及責任輔導制的推動則除了考慮到成本與品質之外,還有部分是屬於創新層面的工作,如桃園改良場所輔導的蘆竹蔬菜產銷班,原來只賣給當地的菜販,經由專家輔導後增加了直銷與共同運銷。但是在市場服務、整體企業形象及創新規劃方面,以及跟產業之間的相互關係等工作則有待加強。利用這公式做這樣的檢討以後,接著要深一層看台灣小農的制度,如何突破拼湊式的產業瓶頸。本人嘗試用一個模式來說明: N(1)=1 或 N(1)>1大家都知道,台灣農民很努力、技術很進步,技術人員的指導也很好,每位農民都是一流的生產者,但每一位一流的農民加起來,是不是就等於一流的團體或一流的產業?值得深思。假如「是」的話,N個1加起來會等於一,但是假如每位一流的農民,沒經過整體產業的規劃和整合,則每個一流農民加起來就會大於一,是二流或三流的團體或產業。就這個問題,再舉香蕉的例子來說:日本人看到國內香蕉是稱讚不已,不過每一把一流的香蕉,整批來到日本卻無法成為一流的產品;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花卉產業,文心蘭在農場生產出來時是一級品,然而個別小農場生產的文心蘭貨不足,所以要先在自家農場包裝一次,再集合到集貨場做分級包裝,經過檢疫程序後送到機場,到日本市場還要做一次檢疫工作。文心蘭經過幾次的集貨、分裝,早就被蹂躪得花容失色,一流的文心蘭賣到日本市場去被當作二、三流的產品出售,真是令人心疼。目前政府積極輔導的吉園圃蔬果,強調衛生安全;CAS農產品及品牌水果,透過認證體系證明其品質符合一定標準;推動產銷班輔導、規劃高級花卉專業區,以及大力推動的農業策略聯盟等,都是希望把農民整合起來,運用經營管理的方法做到標準化作業,提昇作業效率,讓品質齊一,使一流的農民加起來等於一流的產業。同時,我也要提出另一個模式,即:N(1)+壹=1「壹」是指大型企業或企業化的產銷組織,(如Sunkist是美國農民的組織,Kiwi是紐西蘭專業行銷公司;N(1)指N個小農場。我們正努力做的養豬及養雞產業統合經營,其中一種型態就是由一個大公司與農民訂契約。以養雞產業為例,已包含從提供標準化的種雞,使生產出來的雞體型、肉質相同,藥品、飼料由公司提供,疫病診斷也由公司派人來幫忙,而所生產出來的雞則以固定價格出售,這樣透過一流企業的標準化作業,可促使產業成就為一流的產業。目前白肉雞已經有百分之六十五與企業界結合做統合經營;台糖、金車公司的蘭花、台灣花卉生技等花卉企業公司也希望能將小農整合起來,預料他們將是台灣園藝產業在出發的新契機。談到企業參與農業經營,許多人會提到是否要維繫家庭農場的制度,還是要推向企業經營,這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民國六十年代,當時農復會的領導哲學是所有的政策以農民為基礎,要對農民有利益,所以對於大企業或企業化的經營一向被認為不屬於農業範疇,後來慢慢發覺到假如只照顧小農而沒有企業參與,則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資源,使得農業變成有競爭力的產業?去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通過,允許農業企業法人購買農地,已打破過去只限於有自耕能力的農民才能買農地的限制,在政策上已宣示歡迎企業以其技術、資金進入農業,加速農業升級。以台塑曾經想養豬然無法被業界接受為例,王永慶先生預定建立五十萬頭左右的養豬場,利用一套現代化餿水回收系統,提供乾淨有效的飼料來養豬,以台灣毛豬約七百萬頭左右計算,五十萬頭所占比例雖不到百分之十,不過台塑進入市場仍會對養豬產業有所衝擊;但王永慶先生聲稱要建立沒污染、可變成公園的豬場,廚餘則是都市垃圾的痛,目前仍無滿意的處理方式,這樣將養豬與生產條件調和,並能處理廚餘的一個現代化生產停擺了,值得我們深思。在當前的環境下,我們準備讓企業來領航嗎?以平均一公頃的小農農場,沒有產業團體或農企業的整合,是否能成為世界一流的農企業?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前產業發展趨勢下科技研發的角色定位台大是國內最高學術殿堂,在當前重視全員品質管理及全員品牌管理的產業發展趨勢下,學術研究單位的角色定位如何與產業發展結合,使一流研究的總和能成就一流的產業,也就是使N(1)=1。個人認為,在農業科技研發方面未來的願景是:1. 減少對有限資源的使用。2. 如何減少農場內與農場外科技應用的落差。如我們可生產一流的文心蘭,但在儲存容器等採收後處理的相關技術,這些農場外配合的應用科技則是整個產業最弱的一環。3. 減少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程度。4. 促進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5. 增加單位勞動產出,減少勞力密集程度。

全球化產業發展趨勢下國內農業的因應

最後,我要提出行政院全球運籌中心的構想與農業發展的關係,這是農業策略規劃與管理體系重要的一環。所謂運籌中心是指可以在台灣運籌帷幄,到A國買原料、零件,在B國工廠生產整合,由C國倉儲中心發貨的構想。在這樣一個全球化運作的產業發展趨勢下,國內農業如何因應,可以分二個層面探討:第一是未來在這方面我國有什麼機會去進行農產品的全球運籌?第二是台灣農業在全球運籌架構下的定位在哪裡?根據專家評估,網路商城的應用,除石化、鋼鐵、電子零件外,農業排名第四,農委會已推動農產品網路商城,即所謂(5+1)的作法。包括由農委會提供資訊系統當作資訊流,將台北農產果菜公司、台北縣農會、台北市農會、桃園市農會及台灣省花卉運銷合作社五個單位,掛在資訊中心內,不過即使是這樣的體系,還是以局部農產品的內銷為基礎。大成長城公司現正推動一個稱為「Food China」的網路系統,希望透過網際網路建立跨國網路交易系統,而且已經與幾個著名的大公司如美國ADM 、ContiGroup以及荷蘭的 Rabobank合作結盟;台花公司在紐西蘭買一個公司,在荷蘭也買一個種球研發公司,利用跨國整合來彌補我國台灣花卉種球研發能力較弱的缺點。大成長城的網際網路,相關產業業者可定位為一參加者的角色,可能是一個Buyer ,透過網路有效進行大宗物資的交易;而在台花跨國運作體系下,我們可能成為從國外買Know-How 的經營者,不同的產業全球運籌的定位有所不同,值得我們深思。以上謹就我國所處小農的環境、面臨國際性的競爭、過去在工作中的經驗,以及經常在思考提升產業競爭力在農業經營管理的觀念與作法,還有以前尚未充分考慮或是未完全做到的功能性、策略性管理問題,提出來就教於各位,期望藉助各位的智慧與經驗,提供政府未來在規劃研究方面更多的協助。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