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化競爭重新制定評量方案畢業從嚴積極規劃課程調整方案加強學生語言能力陳維昭校長-紐約大學之行演說全文

今年2月,維昭到美國紐約大學參加世界大學聯盟校長會議,期間特別抽空與當地校友聚會,提及我們在美留學生現況時,憂喜參半。以前台灣留美學生多喜歡讓小孩攻讀醫學,而今嶄露頭角的第二代,在各行各業表現可謂青出於藍,除了傳統的醫生,律師也很多,成功地突破了文化與語言差異所造成的限制。我們留美同學的第二代會這樣優秀,絕大部分要歸功於父母投注了大量心力;中國家庭樂於為子女教育犧牲奉獻,而這些子女也都比其他人加倍用功。德國人和猶太人也非常重視教育,他們的後裔也都極為用功,所以在美國社會都有傑出表現,所以成功還是需要努力用功才能獲得。

回頭看看國內教改,最近似乎一味強調要讓學生快樂成長,但快樂成長並不表示可以不學習,重點應是建構快樂的學習環境,讓讀書和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讓他很願意去做;這才是正確的觀念。前年維昭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問時,有機會與台大校友的教授們座談,發覺在坐竟無一位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經探詢才知,我們投身美國杏壇的人才有青黃不接之虞。人才斷層對國家是一種警訊。有人以為原因之一是出國人數減少,尤其很多台大畢業生不出國,但我發現,我國留美人數並未真正減少很多,赴美留學者仍大有人在,但為何不能像前人一樣進入較高階層的學術圈落腳生根?追根究底,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的競爭力減弱了,特別是和中國大陸留學生相比,台灣留學生的競爭力降低了不少。我們的學生物質條件優渥,追求學問的拼勁卻不復當年;反觀中國大陸學生其勤奮用功的程度絕非今日台灣的大學生可以相比,出國留學者更是百中選一,機會難得,因此極為認真努力,現在美國很多重要大學的助理教授、副教授都是中國大陸籍的,而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人數也已躍居留美外國學生第一名。

我們在美國學界的人才斷層現象只是學習精神低落的冰山一角,我們總以為美國中小學生比我們的中小學生輕鬆,事實是我們的學生在大學以前多在應付升學考試,大學之後的用功程度和時間比美國學生差得多。需知,美國大學普遍還是相當嚴格的,據統計在四年制大學裏,能夠在五年內畢業的只有三分之一;反觀國內,大學生的學習精神算是相對低落,混日子的學生也不少,如此又如何能夠擁有全球國際化的競爭力?於今補救之道,有賴重新制定一套評量方案,加強要求、畢業從嚴,根本改善學生學習態度,從而提昇其整體能力。

另一個迫切性的問題應是我國大學生的語言能力。近日報載英語檢定結果,高中生的程度還比大學生好,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高中三年一直在接觸英文,但進了大學之後除了語言相關科系外就荒廢了。事實上,在全球化趨勢下,語言與每一個人關係密切;有鑑於此,紐約大學特別將加強語言能力列為校方重要政策之一,推動所謂“speaking freely”,意即要營造一個學生可以自由交談的語言學習環境,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除英語外,還要求具備第二外語。一個以世界通用語言「英語」為母語的大學尚且如此,我們如要在國際上與人競爭,當務之急更要加強語言能力。千萬不能以為唸中文或歷史即與英文無關;事實不然,舉例言之,台大與世界一百多所學校有建教合作,如捷克的查理斯大學、德國漢堡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均邀請本校教授去講學,中國文學教授因此供不應求,可見漢學家不能只精通中文,還要會英語,才較可能成為國際學者。

目前教務處已在規劃一套辦法,讓學生在畢業前的聽說寫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外文系也在設計網路教學課程,未來學生可以上網學習,畢業前接受測驗,合格才能畢業。最近法國大學和荷蘭大學方面都來洽商建教合作,他們原本都不太用英語,但為了國際化已將許多課程改用英語教學,反觀我們目前6,000門課當中,只有約30門課採英語授課,根本無法符應國際化需求,也極需進一步去規劃發展,才能使台大成為國際性的大學。

過去龐大的留學生群不論留在美國或回國服務,對國家學術發展及競爭力提昇都卓有貢獻,我們若不能持續在先進國家紮根,相對地將來發展必然受到影響;而在所謂「地球村」或更正確地說「地球城市」的時代,如何能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站在國際舞台,擁有國際的競爭力,成為真正的國際人,更是我們必須努力的目標;因此,學校目前正積極進行課程調整、制定新的評量方法,提高對學生整體能力的要求,強化語言能力,讓學生能從容以對隨著全球化而來的強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