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大學的危機與轉機/陳維昭校長

壹、前言 經過幾世紀的遞嬗,大學的角色與功能益趨多元化,一方面大學教育已經由菁英教育發展為大眾教育,另一方面,大學的研究功能使大學成為創新知識與發展新技術的重要場所。因此,除了人才培育及學術研究的天職之外,大學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更是息息相關;換言之,大學已經在社會中處於核心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在世界銀行一篇「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與轉機」的文章中,著者即指出「當知識經濟在全球經濟變得更重要時,高等教育也就顯得更加重要,高等教育機構所發展出來的知識之品質及其是否能有效貢獻於廣大的經濟,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所在」,又說「如果不能有更好的高等教育,這些國家將會發現,要想在以知識為基礎的全球經濟中獲益,將是非常困難的。」近年國內高等教育不論在校院數或學生數均急速膨脹,但是教育資源非但不見充實,反而有無以為繼的窘迫,即使教育改革推動多年,亦未能有效改善學習環境,更嚴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基本能力竟然隨之走下坡。發展至此,維昭認為當前我國大學已面臨多重危機,包括國際競爭力不足、學生學習態度消極、商業化的負面影響,以及大學地位的去超然化等四大危機。危機的浮現是一種警訊,危機不除,則我國高等教育前景堪虞;不過危機也是一種轉機,是沉淪抑或是提昇,不僅需要睿智,更需要當機力行。

貳、競爭力與重點發展一、國際競爭力衰退的危機IMD2000年全球國家競爭力評比,台灣排名第22,較1999年退步四名,在亞洲國家已落居新加坡、香港及日本之後。若就單項來看,我國在科技方面整體表現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從1998年的第7名一路下滑至12名,其中最具指標性的「R&D經費」只有19名,「基礎研究」更是遠遠落後中國。在這個以知識為導向的21世紀,大學已成為各國知識與人力競賽的主要場域,易言之,大學的競爭力就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而從國內大學近年質量失衡的現象來看,國家競爭力衰退的原因不難理解。事實也顯示,我國大學在國際競爭上,近年已逐漸陷入困境。我國大學校院數量在解嚴之後急遽擴充,從1991年的50所增加迄今將近三倍,學生人數也跟著不斷上升,然而政府投注在高等教育的經費卻逐年緊縮,近十年,每名國立大學學生平均所獲補助不但未見增長,足足減少了20%,已顯著低於鄰近的日本、香港、韓國等地區國家;值此新世紀初,世界各國全力發展重點大學的關鍵時刻,我們卻反其道而行。二、重點發展是轉機 綜觀台灣鄰近的國家,無不卯力發展世界一流大學,如韓國提出Brain Korea 21,要讓21世紀韓國更具有競爭力。日本雖然沒有很明顯的措施,不過數十年來,日本除了東京大學所享有的資源得天獨厚之外,據悉最近更以重點發展舊帝大為未來的努力方向。中國大陸本來在幾年前祭出「211工程」,要在2010年擁有100所世界級大學,隨後修正目標,從這100所世界級大學中特別挑出北大、清大、復旦、浙江、南大、西南交大(?)、上海交大、中國科大以及哈爾濱工大等九所學校,作為重點大學,額外補助經費致力於校園基礎建設、教授薪資調整與研究計畫推展等,藉此拉抬整體水平。其中以北大及清大自1999年起在第一個三年期各獲18億元最多,而北大也已設定要在2015年成為世界級大學。反觀台灣,提出重點大學的構想迄今已年餘,卻遲遲無法推動。1999年11 月科技顧問會議建議,台灣應建立一個多元的高等教育系統,在此系統下,各大學依其不同定位,設定願景及任務,個別朝向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或社區學院發展;同時,至少擇定一所大學給予充裕經費,鼓勵創新研究,以期在二十年內躋身世界級大學之林。根據前述建議,教育部從去年(2000年)起,編列總經費一百億元推動五年期的「大學追求卓越發展計劃」,補助大學進行跨領域的整合研究。明年(2002年)起則可望有每年一百億元,至少連續三年的「發展高等教育特別預算」,重點支持大學的研究發展。對於發展重點大學,政府及學界已漸漸獲致共識,而對於發展方向與內容也已經有具體可行的措施,若能確實朝此目標前進,以我國大學目前尚居亞洲地區領先地位來看,起步猶未晚,惟應儘早推動,全力發展,才有機會在二十年內讓國內某些大學達成世界一流的目標。

參、學習態度與國際人目標一、學生學習態度及語言能力大學的發展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而高等教育人才則是國力的基礎。近年我國留美人數並未真正減少很多,但進入美國學術界的人才卻青黃不接。追根究底,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的競爭力減弱了,特別是和中國大陸留學生相比,台灣留學生的競爭力降低了不少。我們的學生物質條件優渥,追求學問的拼勁卻不復當年;反觀中國大陸學生其勤奮用功的程度絕非今日台灣的大學生可以相比,出國留學者更是百中選一,機會難得,因此極為認真努力,現在美國很多重要大學的助理教授、副教授都是中國大陸籍的,而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人數也已躍居留美外國學生第一名。過去龐大的留學生群不論留在美國或回國服務,對國家學術發展及競爭力提昇都卓有貢獻,我們若不能持續在先進國家紮根,相對地將來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另一個迫切性的問題則是我國大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近來的英語檢定結果發現,我國高中生的英文程度還比大學生好,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高中三年一直在接觸英文,但進了大學之後,除了語言相關科系外,其他人可能就荒廢了,正因如此,我國大學生的托福成績竟然僅比日本略勝一籌;因應國際化的潮流,英語能力之加強,可謂刻不容緩。二、大學教育以培養學生進取的學習態度為首要我們在美國學界的人才斷層現象只是學習精神低落的冰山一角,我們總以為美國中小學生比我們的中小學生輕鬆很多,事實是我們的學生在大學以前多在應付升學考試,大學之後的用功程度和時間比美國學生差得多。需知,美國大學普遍還是相當嚴格的,據一項統計,美國在四年制大學裏,能夠在五年內畢業的只有三分之一;反觀國內,大學由你玩四年的偏差觀念仍然存在,大學生的學習精神算是相對低落,混日子的學生也不少,如此又如何能夠擁有全球國際化的競爭力?於今補救之道,有賴重新制定一套評量方案,加強要求、畢業從嚴,根本改善學生學習態度,從而提昇其整體能力。英語能力的提昇,更是走向國際化過程必備的條件。在全球化趨勢下,語言與每一個人關係密切;有鑑於此,紐約大學特別將加強語言能力列為校方重要政策之一,推動所謂“speaking freely”的方案,意即要營造一個學生可以自由交談的語言學習環境,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除英語外,還要求具備第二外語,並強調語言能力是你通行世界的護照。一個以世界通用語言「英語」為母語的大學尚且如此,我們如要在國際上與人競爭,當務之急更要加強語言能力。在所謂「地球村」的時代,如何能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站在國際舞台,擁有國際的競爭力,成為真正的國際人,是我們必須努力的目標;因此,大學應培養學生進取的學習態度與技能,積極進行課程調整、制定新的評量方法,提高對學生整體能力的要求,並強化語言能力,讓學生能從容以對隨著全球化而來的強烈競爭。

肆、商業化與學術堅持一、商業化的危機在此所指「商業化的危機」,一方面來自大學的外在威脅,一方面出自大學本身運作型態的改變。大學外在的威脅主要來自高等教育自由市場化的趨勢,教育已經被部份國家或大學當做一種企業在經營,在各國大學不斷擴大其教學範疇並發展新科技的教學方法之下,過去十年,世界各地到自己國家以外的其他地區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成長了百分之三十以上,未來大學除了面對國內大學的競爭之外,更要面對來自國外大學的競爭,隨著競爭的益趨激烈,商業化的危機也跟隨而來。此外,資訊科技的進步,催生了各式各樣多元化的教育提供者,也是導致競爭更加劇烈的重要因素,資訊科技的發達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無遠弗屆,對大學的教學方式也產生極大變革,目前各大學逐漸採用的「遠距教學」就是突破時間及空間的障礙,使不同地點的學習者可以同時獲得同樣的教學內容,使教學的進行更即時、更普及;而在美、加等國家甚至已經出現沒有一定校園的「虛擬大學」,全面走向虛擬教學。無庸置疑的,大學的教學藉由資訊科技的輔助,效能的確大為提高;但令人憂心的是,虛擬大學不僅可以無限制地招收學生,尤有甚者,若完全以營利為目的,則不但可能會威脅傳統大學的生存,並扭曲教育的意義。大學本身的運作也面臨了商業化的危機,而此危機來源有二:一是大學自籌經費的壓力,二是產學互動可能衍生的影響。我國國立大學自籌校務基金似已成為必然走勢,此舉迫使大學在教學與研究之外,還要絞思經營事業以追求利潤,或透過產學合作獲得資源;因此,可能衍生干擾學術自由之情形,甚或引導研究偏向應用與發展性,而忽略基礎研究的負面影響。此外,未來校園中可能出現教授企業家或企業家教授,學校還可能以教師的獲利能力作為教師薪資的標準,是否因此使得傳統夫子的價值受到扭曲,都是我們不能不未雨綢繆的。二、學術目標的堅持資訊科技固然有強化大學在教學、研究及服務的功能,但終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理由誠如前所述,未來大學教育首要在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其次才是知識和技術的傳授,而虛擬大學充其量只是推廣教育或補習教育。更重要的是,大學精神或文化,或所謂「學風」,乃是透過師生與同儕之間的直接互動濡慕而生,由此形成一所大學特有的活力與風格。換句話說,惟有校園生活的大學才是真正的大學,而這是虛擬大學達不到的。不過,傳統大學應勇於面對多元化教育型態的挑戰,用心營造一個更完善的學習環境,提昇教學及研究品質,發揮自己的特色,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否則也會自行淘汰。大學是社會組成的一份子,理當將研究成果貢獻社會,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透過產學合作,將研究成果商品化,促進產業升級,從而帶動國家經濟成長。只是面對現實社會功利化取向,大學如何拿捏分寸很重要,學術研究貴在創新與突破,惟有一個學術自由的空間,才有創新研究的可能;而尊重多元,鼓勵原創,則是學術自由最基本的精神;因此,產學合作應以不違背大學學術目標為前提,而非以單純服務企業為導向,如此合作才能雙贏。

伍、去超然化與學術中立一、大學地位的去超然化危機台灣雖以民主政治自許,但相較於西方社會數百年的經驗,我們仍處在學步階段,尤其近年來政局擾攘不堪,凡事泛政治化至極,連一向立場超然的大學及研究機構亦難倖免,且有每況愈下之勢,社會敬重大學及學者的傳統觀念已被嚴重侵犯。大學超然地位之所以面臨如此危機,除了整個社會泛政治化以外,尚有二個原因:一是教育行政權的膨脹,二是學術中立堅持之不易。我國教育行政過去一直都是採中央集權式,自1994年<大學法>修訂公佈後,大學自治及學術自由的理念雖獲得了相當的進展,惟藉由教育行政牽制大學運作的情況仍時而可見,形成大學發展的阻力。至於學術中立堅持之不易的問題,則可以從歷史當中了解其宿命,中國以科舉制度舉才,藉此箝制讀書人的思想;日本帝國時代以大學實現其富國強兵的帝國理想;在威權時代,教育往往成為政治的工具或手段,然時至今日,教育似乎仍無法完全擺脫政治的干預或意識型態的左右。二、維護學術的絕對價值對於大學或學術地位的去超然化危機,維昭目前仍看不出轉機何在,但我要呼籲的是,希望社會了解學術是社會良心的支柱,不能成為政治或其他利益團體的附庸,一旦傾頹壞朽,絕非國家社會之福。而知識份子也必須體認:獻身學術與教育的人,應是甘於寂寞的工作者,他們必須能夠抗拒熱鬧繁華的誘惑,在教室、研究室中默默耕耘、默默奉獻,才能維護學術的絕對價值。現代大學固然具有經濟及政治上的功能,但是大學最重要的使命仍在於追求真理、培育人才以及探究學問,是以,大學的本質在對真理正義的追求,從而發揮其批判與推動社會進步的角色,為此,社會應充份尊重大學的自主性,讓大學享有完全的學術自由及自主,大學教育的理念與目標才得以實踐。

陸、結語一、厚實國力基礎:重視大學發展及人才培育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培育高級人才為首要職能的大學將更形重要,惟有加強重點大學的投資,提昇大學的教學品質及研究水準,才能為國家培養一流人才,因應強烈的國際競爭。同時,我們必須提振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特別是語言能力的提昇,使成為有能力晉身國際舞台的人才。二、實踐大學精神:落實學術自由、維護學術價值大學不再是一個學術的「象牙塔」,而必須在整個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惟大學也是追求真理正義,社會良心的最後防線,不應被商業化或受政治干預,學術自由與學術尊嚴應受到充份的尊重及保障,才能真正實踐大學的精神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