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聯誼會系列演講---兩岸關係發展與變局

時間:92年1月8日地點:第一會議室演講人:陳福成

壹、前言---試圖打開一個死結在國民黨主政時代,兩岸關係開展困難重重,難有突破性成果,民進黨主政兩年多以來,兩岸關係則更顯低落,至今更可能已在孤立、邊緣、夾殺被吞沒的困局中掙扎,難不成兩岸關係是個「死結」?非也,我試圖用我的思維來「解結」。

貳、首先要瞭解決定兩岸關係的重大變數有四個結構性原因對兩岸關係有決定性的影響

第一、地緣關係,具有先天屬性,內涵地緣政治(Geopolitics)、地緣戰略(Geostrategy)、地緣經濟(Geoeconomics)、地緣歷史(Geohistory)與地緣文化(Geoculture)等,使兩岸在某些方面成為強固的結構體,百餘年來雖有部份政治勢力(如皇民化運動、台獨運動)極力「去中國化」,但兩岸就是拆不開。數十年來處於「合不來、離不去」的困境中。

第二、國際強權爭霸,美國國力目前獨霸全球,海權通吃;中國則是區域強權、亞洲盟主,已逐漸具有挑戰美國領導權之潛力。台灣處於中間地帶,對美國而言,是西太平洋封鎖中國的戰略要點,是美國的國防戰略前緣;對中國而言,是前進太平洋突破美國封鎖的戰略要域,是中國東南的第一線前哨站。

第三、內部統獨政爭泛政治化後,原先可以用政治協商或法律解決的問題,都成為無解的習題。

第四、國家安全顧慮很高,吾人無從實證那些是真顧慮?那些是假顧慮?但擔心被「吃掉」的顧慮必然存在。以上四者是決定兩岸關係的種大變數。

參、從現況觀察看兩岸關係及可能發展

可從前項的四大變數進行觀察第一,地緣關係千百年不變,這部份可發展的「空間」不大。要避免地緣關係(政治、經濟、戰略、歷史、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任務。故順應地緣關係的發展,為最自然、安全且可靠的辦法。

第二、強權爭霸的國際關係,也幾乎是千古不變,百餘年前的「台灣民主國」不能成立的原因,在宣言中直接說出「無人肯援、無天可籲」。「人」者是國際強權,「天」者是合法性(Legitimacy),台灣兩者都缺是一種「命」。因為支持台灣獨立對西方強權而言,無利可圖,且得罪了中國,根本是虧本生意。未來假使中國日愈強大,到了可以抗衡美國時,美國對台灣的影響力趨低;兩岸也因開放交流,就會很自然的發展成一個整體。

第三、統獨爭議模糊了觀察與判斷力,造成戰略錯誤。按照戰略四個層級區分,每一層級都發生失誤。最高層級的大戰略(Grand strategy),曾與他國(如新加坡、印尼)發生不愉快的事件。而前進聯合國、高層出訪美國,被部份美國戰略學界視為「戰略錯誤」。美國民間智庫則建議「條條大道經北京」(2001年3月布魯金斯研究院發表「東北亞報告」)。其次層是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由於國家目標(包括政治、經濟、心理和軍事)模糊,人民就如迷途的羔羊,無所適從。再次層是軍事戰略(Military Strategy),這是建軍備戰的問題。新政府提出裁軍和境外決戰兩個計畫,殊不知此二者是矛盾的。要決戰便要增兵,何來裁軍?而且境外決戰將升高兩岸緊張關係。最底層是野戰戰略(Field Strategy),純粹就軍事戰爭而言,只要戰略運用得宜,國軍部隊仍有機會以寡擊眾,以弱擊強,取得勝利果實。兩岸問題並非純軍事層面的問題。

第四、就這些現況觀察,持續下去,台灣被孤立、邊緣化、夾殺或被吞沒都是非常可能的發展趨勢,台灣人民都期待漸進的和平,應認真考慮「一個中國」的議題。

肆、結語---從變局發展中找到願景兩岸關係儘管存在太多變數,但也因地緣等結構性關係,使得台灣終究會回到「一個中國」的原位上,不論原因為何。在發展的過程中,應遵循三個標準,才是正確的國家戰略思維。

第一是市場,中國已是台灣最大的外銷市場,也應是台灣最大的腹地,未來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光等,那裡都可能成為台灣最大的市場。第二是安全,靠向中國安全,還是靠向美國安全?。第三是利多,是「統」利多,還是「獨」利多?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分合的選擇標準不外市場、安全和利多三者。正視這些因素,才能產生較理想的戰略性思維。

短評

江簡富教授 教聯會理事長

一個團體存在的目的:在於增進團體成員的福祉,並維持團體正常且持續的發展。當團體的存在的目的無法繼續獲得團體成員的認同,或遭受外部無法抗拒的壓力時,此一團體將趨於瓦解或名存實亡。前項原因可經由修改為達成目的的方式、重新凝聚內部共識而獲得解決;後項原因則需團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以排除外部的壓力。假使外部的壓力來自於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則需對團體的目的進行修正,並進行適當的體質進行調整,以適應大環境的變化。

和平的大環境有利於國家安全的維護;而戰爭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最後手段,必需以獲得較佳的和平為目的;因此戰爭必需與政治、外交及協商緊密配合。為達到獲得較佳和平的目的,合理的戰爭型態應為有限戰爭,並儘量以可採取的較小規模進行。戰爭過程中應極力避免製造仇恨,以減少達成戰爭目的的障礙。戰爭之準備應與同盟國密切合作,藉以提昇整體戰力。適當的戰爭準備反而容易避免戰爭的發生。

採取防禦戰略且不容許失敗的情況下,同盟國的支援為關鍵的因素。精神戰力決定能否順利執行後期的防禦作戰,因此主動的戰術作為應列入統帥及指揮官的考量範圍,藉以維持精神戰力並可能藉此造成對方攻擊行動的瓦解。

海峽兩岸經由不同的發展途徑,各自進行不同的現代化過程;有各自的成就,也有各自的問題亟待解決。繼續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的現代化過程,以融入全球的發展趨勢並對世界做出配稱的貢獻,應為兩岸的共同目標。此一過程將需要數個世代的努力,才能深化落實而產生嶄新的中華文化。此一轉化過程的規模與深度將遠超過歷來的文化融合過程。此一發展過程所賦予的內容及擬達成的目標,將為兩岸人民及全球帶來福祉,並導致兩岸正常且持續的發展。兩岸就待解決的協商問題置於此一長期發展的縱深考慮之中,將可獲得較大的轉寰空間,並有利於繼續維持與同盟國的長期友誼與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