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雷索因卡學術研討會演講實錄

非洲的殖民歷史和台灣的殖民經驗其實很類似,雖然台灣受殖民統治的時間短了些。回顧非洲的殖民歷史,最初的殖民者多為來自法國或德國等歐陸國家的皇室貴族,在非洲這片殖民地上建立自己統治者的身份。不過隨著民主思潮的萌芽與發展,國家至上的改革理念蔓延,在在都突顯出了所謂國家這個名詞其實是個建構出來的概念。時至今日,在國家這個籠統的泛稱下,其實潛藏著一種與殖民時代全然不同的認同危機;各個族群部落間的生存和權力競爭,引發了更多的衝突和內戰。除了種族不同的因素外,宗教上的衝突也是個普遍且不容忽視的現象。

我覺得大會選擇森林這個意象做為研討會的主題是很恰當的。森林這個意象所揭示的是一片不可參透的困境,而我之所以走入這片森林,其實是出於個人的選擇,選擇成為一名時代的見證者,見證今日的非洲其實是昔日歐洲殖民經驗的一種延續。現在非洲的獨裁政權,在我看來就是當初殖民暴政的延續;而延續這些暴政的獨裁者,正是昔日歐洲殖民者今日在非洲的殖民代理人。今日非洲這種內部殖民統治的現象,無異是以另一種形式對一般人民進行完全的統治和剝削。這些獨裁者根本無心重建失落的非洲精神,他們游走於東西方各強權之間,所做所為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

選擇成為一個詩人,為的是能在見證時代困境的同時,說出這些不公平的社會現象。詩人寫詩的同時,展現出的是詩人的反抗精神,而不是趨附文學主流的價值。文學的主流是劇變的,常常隨著當權者的喜好與干預而有所不同,是作家無法掌握的。不過,詩的功能不一定是泛政治化的,除了提供抵抗社會種種不公的力量外,詩也提供我們機會欣賞一個人內在複雜的心理歷程,同時也能增加我們的感性,並提供心靈的慰藉。前一陣子我在美國教課時,嘗試用比較文學的角度來教學,於是曾經到中國大使館請館方提供中國的經典文學作為教學的教材,當時館方敷衍地回答說毛澤東之類的政治思想就是中國的經典文學;隔了沒多久,政治上的戒嚴時期稍稍緩和,館方派人送來中國的經典文學,我一看發現是中國的古典詩。由此一例證明了詩有其永恆不滅的價值,能夠反應人類心靈的活動,是不會因為政治的因素而被消滅的。

時間:2月14日(週五)2:00~5:00 PM地點: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議廳主辦單位:台大外文系贊助單位: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