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聯會/職聯會人文演講系列

自主成長─兼談青少年教育曾漢塘教授

今日所談,與其說是學術或科學,不如說是價值或信念抉擇。任何生命之開展,皆為自主成長之歷程。

自主乃人之所以為人重要指標之一。若機器人搶銀行,或咒之非人,非因其喪心病狂搶劫,乃因其受程式指令操控,不能自主向操控者說「不」。一般自主存有便異於此,有自主意識決定其所為。

何謂自主?不易淺釋,或可暫與自由並觀。自由乃自主必要條件,無自由,便不能自主。個體受他人或外在拘限,便喪自由,自是不能自主。故爭自由,擺脫拘限,乃自主之表現。然此被動義自由,難彰顯自主之積極面。實現生命存有之理想與內在渴望,方足體現自主之積極義。

人受教成長,年方幼時,常以教養者之要求或約束為規範,為成長之他律期。然隨理性漸次開展,值青少年期,自主意識便如破土春筍,挺拔萌發,勢不可遏。強烈自主要求發於外,或被視為狂飆、叛逆,殊不知此乃眾皆曾經歷之成長軌跡。

子女教養,或採民主開放模式,或採威權管束模式,各有利弊。然衡諸人自主成長要求之必然,則可斷言,威權教養,有短利而無長效。蓋子女年幼時,威權管束或易見其功,然於青少年期,此一管教模式卻可能壓抑其順向自主成長,使其內發動力萎頓,不利於長遠人格發展。而民主教養,雖不必然有短效,卻可充分照顧子女之自主成長,對其健全人格之養成大有裨益。

然自主不只消極袪除管束,更重要者為積極發展自我。自主除自為立法外,亦須自為守法、自為負責。追求自主路途中,除須扭轉外在環境種種拘限外,亦須隨時面對自我陷溺、習性拘絆、慾望或情緒驅策等。舉例淺釋,意識清醒時,皆知酗酒、賭博、沉溺電玩、或晚起晝寢等為不良習性,卻不見得有足夠意志力量去改變它。又如人皆知易怒或易陷悲戚為不佳情緒,卻又終生受其羈絆。換言之,追求完全自主,所需面對者不只是他人或外在環境,更需積極瞭解自我、面對自我,甚至,真正改變自我。

緣於此,子女青春期之成長,固然常現自主性叛逆,其內心卻常孤寂徬徨。過去成長環境中已習得之規範、常識、或習性,常不自主影響其所為。遇困頓,不自覺便欲求教,卻又不願完全被主宰,內心常充滿矛盾情結。就教育立場,其自主嚐試確需常被肯定、鼓勵,否則,便易喪失自信,或受不良導引而陷入自主之偏鋒。故民主式教養並非放任,更需關懷、鼓勵、支持、及技巧性引導。設若子女真有事求教,勿威權式直接指示,應提供相關資訊或經驗供其參考,由其自行抉擇最終決定。如此,便不至於拂逆其正向自主成長,又可收指點之效。

此自主成長教養法則,不僅適用於青少年,成人之自我教育亦當如是。提及「聖人」,孔子亦不敢當,故完美人格更當成為一般人之終生追求。自我學習路途中,子女或他人往往正是一面鏡子,存於其身之態度、習性、或情緒,恐亦為自我人格之鏡面反射。有時,成人所不滿於子女或他人者,恐恰為不滿於自身者。往往自身改變,才能真正改變子女或他人。故,建立經常性反省機制,培養勇於改變之意志,此皆為自我自主成長之良方。

自主成長實態及其教養法則,非所以習頌或責人之學。蓋相應於心,則當將之化為內在生命知見,拳拳服膺恐或遺失。生命知見,非所以習知而已,其體現貴在實踐。淺白言之,不只是「我知道」,更難能可貴者為「我做到」。古諺:「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責己難」,就我自身而言,今日所談種種,非所以教人,更為責己,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