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麴之新應用簡介

台灣地區四十餘年來因為經濟發展蓬勃迅速,生活習慣日漸西化,飲食型態轉變且應酬多,但運動量卻相對降低。於民國四十年代,國人十大死因中以傳染性疾病為主,然而至民國八十年代,則變成心臟血管疾病居上。

根據研究血脂肪異常在心臟血管疾病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若單由血中膽固醇之危險因子而言,膽固醇可以在體內合成,或由食物攝取。權威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 (N. Engl. J. Med. 317:1237-1245 (1987)) 提出〝1 to 2〞的規則,指出每降低 1% 體內的膽固醇,即降低 2%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血中膽固醇濃度可作為很好的預測指標,當血清膽固醇濃度大於200 mg/dL,因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死亡機率急遽上升。膽固醇值高者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罹病率和死亡率亦高。

雞蛋除可提供蛋白質、維生素和脂質,亦含有多量膽固醇,因此雞蛋被視為是一種高膽固醇食物。美國心臟學會 (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 建議膽固醇每每日攝取量應低於300 mg,且每週消耗全蛋或蛋黃量應限制低於3至4個以內 (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 1986, 1996)。現今人類因健康意識型態改變,在飲食上追求低膽固醇之攝取,然而雞蛋中之膽固醇佔每日膽固醇總攝取量50%以上,相對的使得雞蛋的消費量難以增加。因此,如能生產低膽固醇之蛋類供應人類,除了對人類健康應有所助益外,也被認為是未來的主要商機。

本研究室以分離自本土的紅麴菌Monascus purpureus NTU803 培養所得之紅麴米以不同濃度添加於雞飼料中,探討其對蛋黃與血清中膽固醇及血清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之影響。

研究中以48週齡之海蘭 (Hy-line) 蛋雞48隻,區分四組每一處理組12隻進行六週試驗,實驗期間每日紀錄蛋重、產蛋率並於每週採蛋測定其蛋黃中膽固醇含量及採血測定其血清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含量。

蛋黃中膽固醇含量隨飼糧中添加紅麴量之多寡,降低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以2.0% 紅麴之處理組下降程度最大可達約14%;其他各試驗組下降情形如下:5.0% 紅麴處理組 (13%)、8.0% 紅麴處理組 (6%)。由數據顯示:於蛋雞飼糧中添加紅麴確實可降低雞蛋中不同程度之膽固醇、血清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亦有下降的現象。

本研究成果美國化學會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之學術雜誌-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將於七月底發表,美國化學會認為此研究成果對大眾健康有幫助,特對媒體發布相關訊息。發行一百個國家的美國科學報導 (Science News, www.sciencenews.org) 於七月十二日出版之該刊物中已刊出專訪,對以上研究成果作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