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海洋研究所與國科會發佈花蓮一號 失蹤之謎初步揭曉

臺大海洋研究所與國科會發佈花蓮一號失蹤之謎初步揭曉三年半以前(89年)的2月28日傍晚5時半左右,船齡十六年的「花蓮一號」載運了五千三百噸河砂,頂著六至七陣風十級的東北季風,由花蓮港出航預定前往台北港,船上共有十四名台灣籍船員以及七名緬甸籍船員。然而次日清晨6時許「花蓮一號」並未按正常程序向基隆港務台通報進港,反倒是從此音訊全無。「花蓮一號」失蹤後國軍搜救協調中心曾調動大批船艦在台灣北部以及東北部近海進行海空搜尋多日並無所獲,同時海面上亦未發現任何沈船油污痕跡且該船之自動求救系統也未發出任何訊號,一艘載重六千噸的船舶就此神祕消失的無影無蹤。

「花蓮一號」失蹤後有關單位曾向中華電信調閱該船船員手機通聯記錄,發現台北縣三芝附近的基地台是接收到船員行動電話訊號的最後地點。此外,在「花蓮一號」失蹤一年後亦有民眾報案指出事發時曾在金山石門間海邊拾獲「花蓮一號」之救生圈,同時隨後也有民眾在金山九孔池發現該船救生筏上之物品。基於這些訊息以及漂流物之佐証,海事人員咸推測「花蓮一號」應當是在富貴角外海發生了海難事故沈沒。在「花蓮一號」失蹤後的前兩年內,交通部猶委託國內一些單位繼續在富貴角至鼻頭角間海域搜尋,但迄今為止一直並未真正發現到「花蓮一號」船體的蹤跡。

今年八月間野柳地區漁民傳言指出,淡金公路水流公廟附近(草里)外海自今年三月份起魚群出沒較為頻繁,漁民作業時依據船上魚探儀探測結果認為附近有二處海底疑有沉船情形。由於魚探儀性能有限並不足以解析沈船物體,同時過去亦曾多次發生過將海底礁岩誤認為沈船之情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得知此項訊息後,即委請該所俞何興教授在搭乘海洋大學海研二號研究船出海探測時順途執行初步調查,俞教授率「海研一號貴儀中心」技術員於八月廿七日以及卅一日分別在上述疑似沈船區執行了側掃聲納探測,其中草里外海三海浬水深82公尺處之側掃聲納回跡復經宋國士教授進一步判讀後確認海底之物體具有船體形狀且其大小與「花蓮一號」相似。此後海洋所技術人員又陸續出海多次執行細部測量工作,近日經綜合研判所收集之各項探測資料後認為草里外海之海底目標物具強烈之磁力異常確實為沈船無誤,由側掃聲納回跡影像則可估算出該船船長為110公尺以內,船寬16公尺,船身平坐海床上,船首之船舷距海床僅2-3公尺,中段乾舷距海床距離不到2公尺,顯示船身係向前方略呈傾斜狀由船首斜插入礫石質的海床中,船後段之船樓頂距海床為8公尺,船首則朝西南方向,離船尾20餘公尺後方另有一小堆船體殘骸物,而船體四周海床上則散佈著一些貨艙艙蓋,聲納回跡陰影所顯示之船體外形(包括階狀船舷以及吊桿與船桅構造與分佈等特徵)與花蓮一號檔案照片所示者非常相近,因此幾可確認此沈船即為失蹤的花蓮一號。台大海洋所亦曾調用所擁有之ROV水下遙控器以及深水攝影機等設備嘗試拍攝該沈船之光學影像,但因富貴角附近水域潮流強勁(常高達3-4節)海下作業甚為困難,現有設備之性能未能克服此項自然障礙,雖經多次作業嘗試唯迄今尚未成功。

目前所獲資料中對研判沈船事故發生原因最有關聯者有二,分別為「沈船之船首向為何是向著西南方」以及「船身為何是坐在海床上」這兩項事實。由海圖可見該船在沈沒前是向著最近之海岸航行(以西南航向航行無法通過富貴角,反會衝海岸擱淺),船身完整而以稍傾斜的方式斜插入海床則顯示該船似乎不是翻覆沈沒,而是以船首先入水方式斜栽入水中,再回想船員未及時發出求救訊號則似乎說明該船是突然快速下沈,而中華電信台北縣三芝附近基地台所接收到的船員行動電話訊號是否就是意味著該船在沈沒前船員已經覺察到船體狀況有所不對,因此調轉航向希望儘速貼近海岸航行(必要時可以就近擱淺待救),隨後又撥手機急與岸上人員聯絡,但事發突然在還來不及通話時該船即迅速沈沒…..。以上這些均屬初步推測,事發當時之真正情況猶待獲得進一步資料後才可能研判出來。目前「花蓮一號」失蹤之謎已暫有初步解答,建請交通部與相關單位展開後續之詳細調查與善後處理工作並還原海難事故真象,如此才可望能從事故教訓中擷取痛苦經驗繼而改善我國貨輪航安狀況,以慰罹難船員在天之靈。王 冑(海洋所教授236360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