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回饋社會慶祝臺大創校七十五年研究成果發表會系列二: 救人一命:請分辨三級警訊

慶祝創校七十五年研究成果發表會系列(二)「救人一命:請分辨三級警訊」,9月29日上午在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由陳校長親自主持。這項由台大心理衛生團隊共同彙整提出的研究成果,是由心理系吳英璋、許文耀、李執中、梁培勇;以及台大醫院精神科宋維村、胡海國、丘彥南等多位教授、醫師長期擔任專業領域研究與實際輔導個案應用上的寶貴經驗。

根據相關研究調查,近年來,國內自我傷害(自殺)人數有增加的趨勢,這個趨勢在20至34歲的年齡層裡,尤其明顯,從83年度到91年,每10萬人有22人增加為37人(表一)。其中青少年憂鬱情緒問題已經需要專業心理衛生人員的協助者,更可能高達10%以上。如何預防悲劇的發生是極為迫切的議題。台大心理衛生研究團隊長期從事校園的心理諮商的指導工作,發表研究成果指出: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善於分辨三級的心理警訊,就很可能挽救一條寶貴生命。

曾擔任台北市教育局長的吳英璋教授指出:近年來青少年情緒不穩定的比例偏高,較好的面對青少年的自我傷害(自殺)問題的的方式,應是從「預防」措施的努力來著手。因此,平時就應積極的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孩子能夠維持平衡的情緒,健康地成長,不致發生自我傷害。

但是,根據他們長期的研究和實際臨床經驗,防範青少年自我傷害(自殺)的發生,主要依賴青年、少年身邊的家人與師長,所以家長或老師應多注意青少年的言語行為是否透露出某些警示訊息,如果能及早發現,即時處置,即可化解危機於未然,甚至即時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這些自我傷害的訊息可以分成三個不同層次

吳教授表示,當發現第一級警訊時,也就是只要我們意識到孩子有傷害自己、對自己有不利的可能性時,我們就要準備介入,如果能及早介入,就可能使危機消失於無形。此時,家長、老師或同學除了儘快求助心理諮商專業人員,同時,並應堅定的告訴當事人,家人朋友對他的完全支持與深切的關懷,最重要的是要告訴他:一定要活著,並一起找尋與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發現第二級警訊時,也就是發現孩子已有較具體行為計畫或動機時,則應更積極介入與保護他,並立即尋求心理諮商專業人員,專業輔導協助。此時的介入可能已經比較不容易將危機消失於無形,但是如果能藉著找出個人的內心真實之「高度危險狀態」,即可形成進一步解決其困境的方向和方式。

當發現第三級危機狀態時(包括已發生的自殺事件後),要如何進行事後處置比較好呢?除了當事者需立即送醫之外,就預防的目標而言,還需要注意這件自傷事件是否還造成某些人員轉化變為「高危險狀態」者。家長應更仔細分辨孩子是否有前述三級警訊,學校則除了注意每位學生之外,還需要動用平時即建立之危機因應的輔導系統。

此外,吳教授也特別提醒媒體最好不要對自殺事件做大幅報導,如果報導的話,亦應強調「一定要活著,尋求與學習解決問題」這項生命態度。在美國曾有一研究指出:如果大量報導自殺的學生,是被標籤為「好學生」的,那麼就容易引起其他學生會謠傳著:「像他這麼好的學生都走這條路,我還有什麼好說的」;如果自殺的學生若是被標籤為「壞學生」的,大量報導後則容易謠傳:「原來這也是一個處理事情的辦法」。民國七十六年的初步個案研究發現,台灣的情況亦相似。

台大心理衛生工作團隊是由心理系和台大醫院精神科的教授與醫生共同組成自民國七十四年起便開始協助台北市和新竹市的國、高中推動心理諮商的個案服務,建立心理輔導制度。至今已服務將近二十年,輔導的學校已超過八十餘所。在921大地震後,這個團隊成員立刻到東勢和埔里地區協助二十餘所國高中,建立輔導災後心理重建的輔導模式,一直持續服務至今,受到各學校的肯定。同時,他們並建立「自我傷害防治手冊」,發行全國各學校。

吳教授語重心長的表示,他們目前的計劃是希望教育部和衛生署能進一步擴大培訓全國的心理輔導的種子教師和種子學校。吳教授也表示他要特別感謝台北市與新竹縣的許多國中、高中,一起在學校裡落實校園裡的自我傷害防治計畫,並與精神醫療實務形成最好的聯繫網,有效的幫助了許多曾經一度徬徨失落的青少年重新肯定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