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永吉教授舊藏資料轉贈圖書館

農藝學系磯永吉教授研究資料贈藏儀式於上週5月13日上午10時在圖書館三樓會議室舉行。陳校長及校內多位貴賓均蒞臨現場,校長並且致辭及致送感謝狀,圖書館也舉行磯永吉文庫介紹、近年入藏珍貴台灣研究資料介紹等活動。磯永吉教授簡介如下:

生平:磯永吉教授堪稱一位偉大的日本農學家,將台灣「在來米」成功地改良栽培育種成味美香甜、且收獲量高的「蓬萊米」,為其畢生最大成就。

磯永吉博士1886年11月23日出生於日本廣島縣,1911年自日本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北海道)畢業,隔年越洋來臺歷任臺中農事試驗場場長、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所長及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等職,並奉派至中國大陸、海南島、泰國、菲律賓及印尼等國家,增廣亞熱帶及熱帶區域的農作物改良專業知識。中日戰爭結束(1945年)後,教授仍繼續留在臺灣,擔任臺大農藝系教授,並應聘臺灣省政府顧問,協助農林廳糧食生產改良技術,直至1957年告老還日。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為酬謝他對臺灣農業貢獻,臺灣省議會決議贈與他終生食用之蓬萊米,一直到1972年他辭世為止。

貢獻:磯永吉教授於1912年來臺,任職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技手,迄1957年自臺灣省政府農業顧問退休返回日本,在臺期間歷經46載。當時臺灣稻米係屬於米飯乾鬆不太黏稠的印度型秈稻在來品種,味道不佳收獲量少,磯永吉教授經過多年反覆栽培方法改良實驗,終於成功開發出日本型梗稻的栽培方法,並成功育成「台中65號」等新品種,於1926年5月5日命名這種日本型梗稻為有蓬萊仙島臺灣美稱的「蓬萊米」,完成他「改良稻米品種開啟臺灣農民生存之道」的矢志。蓬萊稻之育種使得臺灣稻米生產在品質及產量上大為改進,建立了臺灣稻作農業基礎,亦贏得「臺灣蓬萊米之父」尊稱。

磯永吉教授舊藏資料

在臺期間磯永吉教授共發表了73篇研究著作,包括稻作改良方面45篇;豬種改良5篇;小麥、亞麻、甘薯育種等12篇;雞種改良2篇;歐美、印度支那、呂宋、中南半島及福建等農業考察5篇;遺傳研究2篇及一般農業2篇。此次農藝學系贈教授舊藏資料,除個人著作外,尚包括講授講義、論文著作、研究資料、手稿及期刊文獻等重要文件達3000餘件,圖書館將妥善保存並整理提供研究利用。日治時期台灣研究舊藏資料是本校館藏的珍貴特色,有感於此,圖書館近年來積極蒐集整合校內散置各處舊藏珍籍,這批磯永吉教授資料的贈藏要感謝夏鑄九教授的指教、生農學院楊院長、農藝系謝主任的促成,以及曾美倉教授撥冗親自到館協助資料整理辨識工作,共同成就此具意義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