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劉源俊校長於台大畢業典禮致辭全文

陳校長、各位母校的教師、各位貴賓、各位家長、各位即將從台灣大學畢業的同學們,大家好。

個人感到無比的榮幸,應邀來到母校的畢業典禮,在此盛大莊嚴的場合上講話。我畢業於民國五十五年,也就是在三十八年前。我的許多家人與親戚也都是台大的校友或學生,涵蓋好幾個學院,因此與母校有很深的關係。

回想四十年前,我在台大的日子裏,所受到最大的影響:一是感受到好學的風氣(因而很用功);二是結識了好些有理想、想做事的同學。這必須進一步說明。四十年前的台大附近,遍佈許多西文書店──其中物理與數學的書特多,同學們每個人都買了許多書,當時一天讀書八個小時是常事,因而打下良好的根基。相形之下,目前台大附近的景觀改變了,西書店減少了,還被逼上二樓,書貴了,乏人問津;可以看出,一般而言,現在的台大人已經不及當年用功。現在的台大人是否比以前聰明,可以不需要讀那麼多書呢?令人存疑。我仍深信基本功(basics)是最重要的事;有了基本功,才能知新、創新,本立而道生。這點必須勉勵學弟學妹們。在座固然有許多好學深思的同學,相信也有許多學得並不紮實的同學,應該要知道,畢業並不是學習的終點,畢業典禮的英文名Commencement,是開始的意思,每位畢業生應該繼續不斷充實自己。

另外,我必須提到,我進入台大的那年,正逢青年自覺運動在台大發起,因而參與了當時學生社團「新希望社」的若干活動。之後,應該是受到運動的感染,同班同學林孝信在大三時發起為中學生辦科學週刊(共延續兩年之久),這一週刊後來進一步發展成為留學生在美國發起而在台灣創辦的《科學月刊》;又由於有科學月刊的聯絡網,因而於民國五十九年底發展出保衛釣魚台運動,影響深遠。這些活動是一群有理想,想做事的台大人推動出來的。台大有理想的學生後來又陸續推動「百萬小時奉獻運動」、「野百合花運動」等等。看得出來,相對於四十年前,現在的台大學生,理想性少了許多。也許現在台大的學生的家庭較富裕了,也許社會變得更現實了,但我深覺理想與希望(剛剛提到「新希望社」)是推動一切工作的原動力,台大學生應該要珍惜多年的傳統,而有所發揮。

理想的英文是IDEAL,希望的英文是HOPE。我在這裏作一番詮釋,供各位參考。理想若非空想、夢想、幻想、異想,須至少包括五種重要內涵:Integrity(德)、Diligence(勤)、Elegance(雅)、Affection(愛)與Liberality(開明)。台大的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其中「敦品」包含在Integrity中──指要有一以貫之、整全的人格,「勵學」包含在Diligence中──不只要勤學,應該還要勤作,「愛國愛人」則包含在Affection中──當然不只要愛國、愛人還應該愛文化。這裏又提及台大校訓所未包括的「文雅」及「開明」兩點,其實是台大既有校風的成分,應該更珍惜加以發揚。在此也要特別說明,一般將liberal譯為「自由」,將liberal education譯為「博雅教育」,其實都是陋譯。liberal 的最恰當翻譯應是開明、包容,liberal education即是開明教育。我們說,台大的教育是開明教育,而且應該是開明教育。

再說希望。希望從何而來?來自Humbleness(謙)、來自Obligation(毅)、來自Perspective(弘),來自Enlightenment(達)。台大的學生多是菁英,自幼功課名列前茅,最缺乏的修養可能就是Humbleness(謙虛)了。有些台大學生自以為了不起,是「天之驕子」,把天下事看得太簡單了,結果是貽誤蒼生。「滿招損,謙受益」,不伐功,知不足,才能成大事。Obligation(擔當、責任感)是現代青年所缺乏的特質,也是領導人應有的自覺。Perspective即遠見,《論語》上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是此意。孔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就是說有志者必須有遠見(Perspective),又有擔當(Obligation)。至於Enlightenment,指的是「己欲達而達人」,其實也就是《大學》上所說的「在明明德,在新民」──一個人自己有希望之後,再影響他人,讓人群都有希望。

理想與希望帶來信心與勇氣。然而,只有理想,有希望,還不足以成事。欲成大事必須務實。這裏再借用實際的英文REAL一字來說明其要義:Reason(明理)、Equilibrium(中行)、Application(善用)與Limitation(知止)。「善用」、「明理」不必多說,大家都已明白。「中行」是儒家關於實踐最重要的教訓,指「執其兩端,用於其中」,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情理與法之間、守經與達變之間、程序與實質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質與量之間、激進與保守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知止」又是一儒家經典中另一重要,而未被充分了解的觀念。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說到「知」有其局限。《大學》上說,「知止」,知有所止,是定、靜、安、慮、得之先。我觀察到,許多立意良善的努力,後來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是因為不明理、未中行、未善用、未能知止。

許多人提倡「科學」,提倡「民主」不遺餘力。我本人參與《科學月刊》,從事科學教育三十年,常常反思,到底提倡科學是提倡什麼?提倡民主是提倡什麼?結論是:「科學」、「民主」兩詞都譯得不當,引起極大之誤解,而致遺害社會。科學精神的精義在務實,在明理、善用、知止、中行,民主精神的精義則是明理、謙虛、包容與和群。這些觀念都包含在前述IDEAL、HOPE及REAL三個觀念中。

今天藉這個難得的機會,特別將過去三十多年來從事教育的心得提出來跟各位分享外,更希望勉勵每一位即將畢業的台大人繼續努力,做一個好學、有理想、有希望、又務實的知識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