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暴力及其記述:1000-2000年間東亞戰爭記憶、頌讚和創傷國際學術研討會

歷史系擬於7月28日(四)、29日(五) 於本校博理館演講廳舉辦「集體暴力及其記述:1000-2000年間東亞的戰爭記憶、頌讚和創傷國際學術研討會」,歡迎報名參加。報名方式:通信、傳真、電子郵件(報名表格請至該~~#0000~#0000~E系網站http://www.history.ntu.edu.tw/bulletin/bulletin.asp下載),報名截止日為2005年7月20日,聯絡電話:02-33664700,傳真:02-23620028,電子郵件history@ntu.edu.tw(郵件主旨請註明:研討會報名表)論文發表人及篇名如下:~)

1.牛大勇先生(北京大學)/戰爭記憶與危機控制:美國政府對中國核發展的反應與對策(1961-1964年)。2.王德毅先生(臺灣大學)/劉錡順昌之捷及其影響。3.吳密察先生(臺灣大學)/乙未之役(1895)的記憶與描寫。4.李弘祺(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中國的第二次銅器時代:為什麼中國早期的炮是用銅鑄的?5.李君山先生(中興大學)/將「人民」帶入「戰爭」(1894-1931)--從社會整合與動員角度看三○年代「總體戰」的本土淵源。6.胡平生先生(臺灣大學)/政治權謀與戰爭創傷:以1934年「拒孫之役」為例。7.孫若怡先生(中興大學)/戰爭的記憶與記述--以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事件為例。8.許光秋先生(Friends University)/"People's War: People's Militia of China, 1973-1983"。9.許育銘先生(東華大學)/日本人的戰爭記憶與戰後歷史教育:以家永三郎為例。10.陳宗仁先生(臺灣大學)/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原住民社會裡外來武器的出現、散布與管制。11.陳鵬仁先生(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記者眼中的中日戰爭。12.馮 瑋先生(復旦大學)/「總體戰」和「日本經營方式三大神器」的形成--對通行觀點的質疑和對歷史的考察。13.黃啟江先生(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Armed Monks and Warfare in Premodern China and Japan Collective Violence in the Name of Clerical Justice"14.黃富三先生(中央研究院)/林獻堂與三次戰爭的衝擊:乙未之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戰爭。15.楊維真先生(中正大學)/戰爭、記憶、文學:以張拓蕪《代馬輸卒五書》為分析場域。16.葛兆光(北京清華大學)/想像異域悲情--朝鮮使者關於季文蘭題詩的兩百年遐想。17.劉 傑先生(早稻田大學)/戰爭與虐殺給中日兩國留下的傷痕。18.蔡慧玉先生(中央研究院)/Collective Memories and War Narrations of Japan's Colonial Rule: Wartime Mobilization, Colonial Legacies, and Taiwan Identity。19.黎漢基先生(廣州中山大學)/吳 宓的戰爭創傷與政治思考。20.簡笙簧先生(國史館)/重圍中的密道--中日戰爭的走私港寧波(1938-1941)。21.羅久蓉先生(中央研究院)/一個人的戰爭記憶:解讀《東史郎日記》。22.Prof. Donald Jordan (Ohio University)/"The China Defense Supply Corporation 1941-44-An example of the Sino-American Military Alli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 War of Re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