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高溫超導研究的大門香港科大校長朱經武蒞臨臺大演講鼓勵年輕學子多夢多想看遠一點

慶祝世界物理年,由教育部及國科會指導,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於10月13、14日兩天,邀請香港科大校長朱經武在本校物理系館國際會議廳舉辦兩場演講座談會,主題分別為: 通俗中文演講"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s and To Expect the Unexpected Chances",以及科學講座"Superconductivity, Nanoscience and Energy"。主辦單位臺大物理系張慶瑞主任於14日上午陪同朱經武校長一行拜會本校副校長包宗和。雙方針對臺大積極追求卓越邁向頂尖大學目標交換意見與期許,包副校長並以均衡發展及重點突破指出本校發展策略及決心。

為目睹大師風采,兩場演講吸引爆滿的學生及各界貴賓前往聽講,座無虛席。朱經武校長指出,世界上有一個不變的定理,就是「這個世界一直在變,而且越變越快」,最有用的資源是腦力資源,腦力資源要靠教育;「發明」是人世間最重要的喜悅,也是促使世界文明改變的動力,雖然中華文化講究中庸之道,但為了捍衛科學的真理,「走極端」並非壞事。

他鼓勵年輕學子們多作夢,要經常無拘無束的想、海闊天空的想,「No guts,no glory.」。從事科學研究更應有創新的精神,要有自信心、好奇心、冒險與衝勁,在勇於發問之外,更要正面思考,樂觀面對人生,只要準備好,當好運一來,成就就隨之而來。

朱經武並以自身經驗,鼓勵大學生要有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看遠一點,勿急功近利;人生應該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他並且強調,大學教育不應只教科技,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去學」,包括學習做人處事的方法,要樂觀、寬恕別人。

物理系張慶瑞主任指出,朱教授在高溫超導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就卓著,蜚聲國際。1987年1月,他成功利用液態氮將超導溫度提高至攝氏零下180度,發掘新超導材料,開創了高溫超導研究及應用的新紀元,打開了高溫超導研究的大門。

物理學界在 1911年首次發現具有零電阻及反磁特性的超導體,但只能在極低溫的 4.15K (K=-273。C) 情況下存在。科學家一直尋找更高溫的超導體,直至1987年也只能把臨界溫度提升至35K。同年由朱經武與吳茂昆帶領的研究小組旋即突破極限,發現了逾 93K的超導體 釔鋇銅氧化合物,一下子將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提升逾70度。在這篇論文發表前,進行超導研 究的成本非常高,須有昂貴設備及特殊冷卻劑;提升臨界溫度後便可利用廉價的液態氮當冷卻劑,令超導體研究加速普及起來,再次激起全世界材料物理學家的跟進熱潮。朱經武是吳茂昆的老師,1987年兩人共同發表高溫超導文章後,曾多次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過去十多年來,這篇論文被引用4100多次,令超導體研究較起初的70多年進步3.7倍。朱經武的小組更在1993年成功利用高壓技術,找到164K的高溫超導體。現時超導科技在軍事、醫藥及能源應用上非常廣泛,美國能源部投入超導研究的經費更是可觀。

朱教授專注高溫超導研究,卓然有成,屢獲獎項殊榮,其中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國際新材料獎等。1990年,他獲《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推選為美國最優秀的研究員。2000年,應邀把其發明的超導體樣本置於美國白宮國家千禧時間囊內,又被「世紀動力」選為本世紀在氣體及電力方面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位人士之一。他獲頒授七個名譽博士學位,又擁有五個榮譽教授的銜頭。朱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文理學院、台灣中央研究院、發展中世界科學院及俄羅斯工程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的外國院士。他的研究範圍除了超導外,還有磁學和介電學;曾於著名期刊發表學術文章460多篇。他屢獲殊榮,較為重要者包括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的國家科學獎、太空總署成就獎、孔士德獎及國際新材料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