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英雄走到幕前:談技師與技術在科學發展中的地位座談會紀要

時間:2005/10/20 pm 16:00-17:50張幸真

臺大物理系為了重視技術人員與技術人員在科學發展上的重要性,除了拍攝「老技師的物理世界」紀錄片外,也在十月二十日首映會後,於凝態物理中心一樓104室下午四時,舉行「幕後英雄走到幕前:談技師與技術在科學發展中的地位」座談會。由物理系高涌泉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中央研究院化學所羅銅壁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呂助增教授、清華大學社會所所長吳泉源教授、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蒐藏研究組王玉豐組長,就化學、物理、社會學、博物館學等各個面向,進行科技與人文間的深入對談。~)

羅銅壁院士以親身研究經驗陳述,化學比物理更需要玻璃儀器,在臺北帝國大學時代,紀錄片中出現的遠藤義明技師就是玻璃技師群的領袖,燒玻璃的場地也是紀錄片裡的小木屋。戰後技術員待遇過低,產生了在外兼差及販賣玻璃器具的問題,也有不少人做生意創業去了,因此羅院士被迫親手結束玻璃工廠。這是時代的悲劇,今天應該要好好來檢討技術員的待遇及地位問題。特別是有些名目是技術員,但是只佔缺,作的是行政或打雜的事務,完全沒有技術可言。因此我應該想法子創新制度,想法子留住真正的技術人才。~)

清華大學物理系呂助增教授談到,他是親自操作儀器、改良儀器的物理學家,常被誤認為技術員。特別是早期經費很少的時代,常常自己買廢鐵,或廢棄儀器,拆來解構,再改造成其他實驗儀器。清華大學也有位玻璃技師,但是遇到燒製石英玻璃時,因為所需溫度非常高,該技術員無法達成,最後只好自己燒。因此,像燒玻璃這樣的技術,為物理學家來說,還是相當重要的。另外,採購的儀器有其極限性,要突破其極限,必須自製及改良。因此,國家必須重視技職教育,臺灣的黑手,常常學歷很低,但是他們就是有辦法破解日本電子電路版,創造臺灣經濟的奇蹟。剛剛羅院長談到,行政人員佔用技術員職缺一事,甚至比例越來越高,這也是一大隱憂。另一個問題是技術員考試的問題,常常考試進來的,技術很差。因此應該修改技術員進用的考試制度,實際考量其技術程度。~)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吳泉源教授說,近年來他研究黑手,也拍攝了黑手的紀錄片,黑手對臺灣經濟起飛的貢獻相當大。「老技師」這部紀錄片曾在他的課堂上試映,相當感人,學生反應熱烈。臺灣應該有更多力量投入這類影像的製作, picture power 比論文的力量大更多,對學生更具影響。片子裡點到科技政策,科技先進國家的一個特徵,就是具有設計及建造儀器的能力,特別是原創性的經驗、核心技術、以及研究人員自行設計並完成的核心技術能力。例如李遠哲院長,他就是以自製的儀器完成實驗,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先進國家的科學實驗室,常具有悠久的歷史,他們的儀器雖然老舊,但是研究員具有能力改裝成其他裝備。後進國家的實驗室,儀器可能是最新型的,可是使用率低,是一種個人型、見異思遷型的研究,欠缺累積成果。特別是無法製造精密儀器,很容易出現瓶頸。臺灣常有貶抑技術員,看不起技術的不良心態,事實上臺灣過去五十年創造外匯奇蹟的原因,其實是技術人員的貢獻。但是,貶抑技術人員的偏見,常造成有原創性的技術及技術員流失。由於缺乏技術實驗的主體性,因此黑手只是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過渡期。前陣子廢高職的政策,只是貶視技術的冰山一角,學界也要反省文憑主義的問題,過去我也寫過〈臺灣技職教育的黃昏〉批判。最後,我們應該多作「老技師」這類技術人員影像的口述歷史,藉由這些感人的內容,讓更多技術與技術主體實踐的內涵得以廣為宣揚。~)

科學工藝博物館王玉豐組長表示,身為一位博物館工作者,看到臺大這部紀錄片,相當汗顏。目前科工館致力於產業文化的徵集,例如臺灣總督府測量土地的經緯儀、臺鹽鹽田用來汲滷水製鹽的風車、美濃竹子門電廠百年德製的發電機等。我們深深感覺到,要保存的,不單是硬體,更是背後的人。這部片子裡的老技師,就像是園丁,臺大就是他的花園,園丁不願意為了更好的薪水而離開,即使是退休還願意每天回來,為的是就要培育科學花園裡的花圃。~)

開放發言時,臺大物理系普物實驗室簡勝益技師激動地舉手,表示看完記錄片感慨萬千,認為臺灣大學應該把真正有技術的人留下。並且以自身參與普物改革計畫的經驗為例,說明物資艱困年代裡,技術員與研究者通力合作,自行研發出普物教學儀器一事,感到自豪。現今臺大應該將買儀器的經費用來訓練技術人員。特別是技術員已經產生斷層問題,應該加以解決,經由高普考進來的,不一定具有技術。~)

臺大物理系林敏聰教授發言,臺大做為菁英培育的學府,應該負相當的責任。技術,本身應該是文化的一部份,不只是支援的位置。從西方科學史的例子來看,例如陰極射線管的發明,改變了科學的發展。但是中國「君子不器」的觀念,貶抑技術及技術人員的地位。技術,應有其獨立的價值,而不是附屬於物理或理論之下。~)

林松雲技師點點頭,對簡勝益技師的談話深有同感。他說,當年技術人員的待遇很低,小孩註冊時,都靠許雲基教授幫忙。~)

最後總結時,羅銅壁院士表示,早年待遇差,教授亦然。現在應該用校務基金來補助或用約聘的方式解決技術人員斷層的問題。當然要小心聘任真正有技術的人員。呂助增教授回憶地說,他剛回國時待遇也很低,但是研究還是照作。現在待遇改善了,大家更應該相對性地付出更多熱情。技術員待遇的改善與肯定,對實驗室來說,也會具有實質鼓舞效用。吳泉源教授認為,技術要有文化,這一點很對。技術傳承的精神一直在消失中,技術常被稱作是「無價」,(沒有價值),特別是在傳統產業,只有老闆賺錢,技術人員沒有保障。希望臺大物理系能守住重視技術人員的這個傳統。王玉豐組長建議,技術技藝與美術技藝,都需要從基礎開始。臺大應該將吹玻璃儀器這樣技藝,視為技術傳承的文化傳統,除了物理系學生外,也應該做為通識教育的一個項目,來發展出物理系自己的傳統。另外,像許玉釧技師這樣的國寶級技師,我們應該多多發掘,並且加以重視,建議文建會給予「國家級技師」或「民族技師」頭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