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關懷社會[臺大公共論壇]啟動「以知識面對禽流感」與媒體座談會10月30日週日下午為您廣泛深入報導

面對社會關切禽流感疫情的可能發展,本校於94年10月30日(星期日)下午2:00~~4:00在台大校友會館三樓D室(台北市濟南路1段2-1號)首度舉行[臺大公共論壇]---「以知識面對禽流感」座談會,由包副校長宗和主持。

座談會邀請與會座談人員(依姓氏筆劃):丁志音 (公衛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王金和 (生農學院獸醫學系教授)、金傳春 (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黃立民 (醫學院小兒科教授)、陳保基 (生農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秀熙 (公衛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討論題綱包括 : 1.台灣雞肉雞蛋會有問題嗎? (陳保基教授)2.禽流感真的那麼可怕嗎?-談台灣禽流感監測與現況(王金和教授)3.以科學做法如何降低大流行的健康威脅? (金傳春教授)4.疫苗與治療(黃立民教授)5.禽流感社區流行防治(陳秀熙教授)6.傳染病的公共宣導傳播(丁志音副授)。

座談會後經媒體廣泛深入報導,獲得各界許多回應。為使更多讀者能夠獲得專家一手資料,臺大校訊將當日資料全文轉載以饗各界,全文如下:

台灣雞肉雞蛋會有問題嗎?陳保基/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系主任

台灣每年每人消費32公斤雞肉鴨肉,19公斤雞蛋(約320枚),是國人主要蛋白質來源;最近禽流感議題被媒體大幅報導後,引起國人恐慌,消費者不禁要問台灣雞肉雞蛋會有問題嗎?台灣目前仍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定高病原性禽流感(HPAI)的非疫區,而且每年有1000噸雞肉,3000噸鴨肉出口到日本、香港和菲律賓等國,這都通過各國嚴格的檢疫條件,因此台灣的家禽肉品是安全的,消費者可以安心食用。

禽流感傳染的途徑可經由接觸含有病原之糞便、分泌物或吸入漂浮在空氣中的病毒傳給家禽,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在發生高病原性禽流感國家,從來也沒有處理罹病雞隻人員感染的案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煮熟的家禽肉品、蛋或其副產品並不會對人產生感染的危險,且WHO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皆一再聲明,從未有因食用雞肉而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的例子,所以只要不生食雞肉、鴨肉或蛋,應無衛生安全上之疑慮。

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同時對熱相當敏感,在攝氏100℃加熱一分鐘即可殺滅,在酸性的環境下亦容易被殺滅,同時也可被大部份消毒劑破壞,在家禽屠宰過程中,燙毛、脫毛、清洗的溫度足以殺死禽流感病毒,國人烹煮飲食習慣均是熟食,因此呼籲消費者可以安心食用。

......................................................................

認識禽流感王金和/台大獸醫學系教授

禽流感是家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為A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依病毒表面的H抗原及N抗原分為許多亞型,目前有16種H抗原,9種N抗原。依感染對象,A型流感病毒可以分為人流感及禽流感,人流感病毒有H1, H2, 及H3亞型,禽流感有H1至H16亞型,人來源的H1亞型與禽來源的H1雖屬於同一亞型,但為不同的病毒,禽流感病毒一般是不會感染人的,因為病毒要感染宿主,必需認識宿主細胞的接受體,才可進入細胞中複製進而感染,但人呼吸道上皮細胞的接受體是與禽類不同,病毒無法進入人體細胞。在人類細胞內的複製能力可能不足,無法大量產生病毒,經由咳嗽傳染,最適合禽病毒的溫度為40 C,人呼吸道溫度為33-34 C,不利禽流感的複製。至於1997年的香港H5N1、1999年的香港H9N2、2003年的荷蘭H7N7及最近的東南亞發生H5N1禽流感傳染給人的案例,都因為病毒基因發生突變,跨越宿主而感染人,但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不同流感病毒感染同一個細胞,會互相交換基因,豬同時具有人類與鳥類的接受體,禽流感病毒與人流感病毒皆可感染豬。若此二種病毒同時感染同一個豬細胞,二種病病毒基因可能在豬體內進行交換。藉此,禽流感病毒會提供人流感病毒的基因,人類沒有相對的抗體時,病毒會流傳開來,在人類病毒的演變上禽流感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禽流感與人流感是不同的病毒,不會相互傳染,大家不必過度恐慌。

......................................................................

以科學知識降低禽流感流行的健康威脅金傳春/台大流行病所教授

由於禽流感在歐亞他國「禽類」的疫情自今年五月起有快速擴大版圖之勢,各國動物衛生與公共衛生首長開始思考跨國、跨地區、跨單位與跨領域的聯防之重要,尤其是如何以「專業知識、科學態度」為基礎,研判疫情走向與確切防疫決策,並減少一般民眾不必要的恐慌。

台灣因農委會在1998年即開始對家禽、野鳥定期偵測禽流感病毒,所以當2003-2004年「高」致病力(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H5N1襲捲亞洲韓、日、中、越、泰等國時,台灣不但持續停留在「低」致病力的H5N2禽流感,且僅有由走私的紅面鴨偵測得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再加上今年十月又測得走私鳥含高致病力的禽流感病毒,可見動物防疫工作「把關」之重要。換言之,現今台灣禽流感現況不但是「沒有」造成流行,且也「無」禽傳人的病例,即公共衛生的疫情等級仍停在「零級」,此時此刻應給予基層動物防疫人員更多的鼓勵與高度肯定。

至於許多報章、雜誌、電視、電子等大眾傳播媒體報導由任何數學或統計模式,估計未來「若」大流行時將有多少百萬人以上得病,多是假設:(一)以過去「世界性」的流感流行來推估,此在當今科技突飛猛進時代,早已「今非昔比」!(二)於21世紀如此重視「健康」人權的時代,公共衛生所有防疫作為必須及早啟動,所以疫情規模「極大」是唯有防疫失效或完全未採用防堵措施之處才易發生。未來最常發生禽流感傳播至人的地方之重要特徵包括:(1)多為人接觸過病禽或死禽;(2)大多出現在流感病毒偵測較未普及的一些國家或地區,即禽流感病毒已在當地流行一段時間而未被察覺;(3)病例以幼童居多,顯示良好衛生習慣在「易感染宿主」(susceptibles)防疫上之重要;及(4)與當地禽場養殖方式、藏匿鬥雞行為及流行「前」的高危險群認知不足有關。也就是說任何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可以藉由有效的偵測系統、打斷傳染鏈與大眾衛生教育以減少傳播為首要防疫重點。一旦禽感染人的機會減少,禽流感病毒適應人群的可能性也隨之而降,如此「預防」勝於「治療」,應該不會引起民眾被假想的「估算」數字而心存害怕,尤其是傳染病的衛生教育往往最大困難在於「漠不關心」與「過度恐慌」兩極化反應,未來如何以科學態度正視疫情,並提出切實做法,甚或比較他國(地)的防疫作為何者最有效,而又何處尚有防疫死角,才可更踏實地擬定有廣為宏效的防疫政策。

基於專業考量,在此提出幾項誠摯建議:(一)政府衛生單位在未來估算任何傳染病流行的病例人數時,可應用於跨部會的衛生策劃之推動順暢,但若馬上呈現在尚不知如何思索防疫作為的百姓大眾,尤應審慎評量如何「有效」溝通。

(二)切實明瞭禽豬等動物養殖、運送、屠宰、販賣、畜牧/獸醫與動物衛生防疫人員今年的疫苗接種實況及其困難之所在應首先挺身協助,關懷他們的健康。

(三)公共衛生防疫與流行病人才培養應以「大學、研究所」為長期考量,如果每年仰賴流行前緊急成立「流行調查團」或「十萬大軍」,流行後大砍研究計畫,很難栽培頂尖的防疫領導人才!

(四)傳染病防治應跳脫「政治框架」,以全球衛生的「正向宏觀思考」為著眼點,由教育部推動國際化的校際合作,以知識力量提陞防疫效力,讓年輕一代參與跨國共同防堵傳染病的實務工作,厚植「國際防疫」人才。

......................................................................

禽流感疫苗與治療黃立民/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台大公衛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一旦禽流感病毒突變成可以有效率的人傳人,世界大流行將難以避免。唯一可以有效結束世界大流行的方法必須依賴疫苗。而且此病毒株可能會成為每年來襲的流感病毒株,因而改變將來每年接種的疫苗成份。

目前的人流感疫苗有一些缺點,包括每年必須猜測隔年的流行病毒株、只有一年的保護期限、製做依賴雞蛋。但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無法在雞蛋中大量繁殖,增加製造疫苗的障礙。解決之道為改變禽流感病毒基因或使用細胞株來製造疫苗。

全世界現有流感病毒疫苗產能為每年兩億三千萬劑左右,新型禽流感病毒疫苗若採用輔佐劑可以降低單劑劑量,則預估全世界每年可生產六十億劑新型流感病毒疫苗。因此大流行第一年幾乎可確定台灣地區沒有疫苗可用,必須仰賴抗病毒藥物與感控防疫措施。

動物實驗結果顯示高劑量與較長時間克流感使用可以提高存活率,因此建議治療人類新型流感也應比照。至於免疫調節劑則應在可以監視病毒量與免疫反應的情況下,謹慎使用。

......................................................................

禽流感社區流行防治-人對人傳染之未雨綢繆陳秀熙/台大公衛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人對人』傳染之可能

談論禽流感社區流行必須先釐清『禽對人』及續發『人對人』傳染兩種思維,在戒慎防疫措施下不致產生恐懼。禽流感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在1918年西班牙(H1N1)大流行及第二波1957年(H2N2)在禽鳥對人傳染後皆產生人對人傳染,第三波流行H5N1雖然目前禽對人已確定,但根據前兩波經驗,禽流感H5N1病毒究竟是否己出現人傳人的情形一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照護禽流感病患的醫護人員的血清是否呈現H5N1抗體陽性反應是重要線索,根據香港的研究發現有將近4% (8/217)的禽流感病患的照護者血清呈現陽性,顯示有人傳染給人之可能,但同樣的研究在越南的143名醫護人員中其血清卻皆呈現陰性反應。但今年年初在泰國的一個由女兒傳染給母親的案例則提供了更直接的證據支持H5N1病毒株已出現具有人傳人的情形。根據前二波流行及香港和泰國母女感染之證據皆顯示有人對人傳染之發生,因此必須針對此可能性進行未雨綢繆之大流行防治。

系統性及科學防疫性思維

1.創造人對人傳染之『零』個案-除了創造『禽對人』零個案,希望也能夠維持『人對人』零個案,而後者和國際檢疫標準有相當大相關。

2.社區流行防治-發生第一波『人對人』個案傳染後通常必須依不同平均再生數(傳染病流行指標)採取不同措施。包括(1)疫苗注射:通常新型病毒株製造約6個月,但一般可先利用基因序列比對及演化樹分析方法,進行病毒株比較其來源及差異,以利進一步開發。(2)抗流感病毒藥物:目前抗克流感病毒藥物,如瑞樂沙(Relenza)及克流感(Osltamirir),經藥物臨床隨機試驗研究証實可於流感期間有效對抗A型流感病毒,並且不論個人或家戶在治療及預防均有顯著效果,治療效益為74%~~92%。雖然對於H5N1病毒無法以隨機試驗證實治療及預防效果,但近期的動物實驗也已經證實若於病毒暴露36小時內投藥,也可有效對抗H5N1流感病毒,提高治療存活率。(3)隔離及檢疫措施:通常是藉由降低接觸率而達到阻止大流行。

3.實證效益估計:通常可以依據平均再生數不同評估疫苗(如果可以得到)50%以上施打、抗病毒用藥約80%使用及隔離檢疫約達70%等及其各種組合之效益,若以H2N2型態估計若平均再生數<1.60則80%抗病毒用藥可有效控制大流行。依此估計每50萬人口大約必須準備10萬~~100萬預防性投藥,而平均再生數>2.4則必需將三種措施合併使用才能遏止流行,但若配合隔離及檢疫則可能會減低其使用量。但若依照H5N1流行若發生人對人傳染則平均再生數<1.8以下,方可透過抗病毒藥物控制,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下,其所需的量約75萬,因此如何配合隔離及檢疫措施以降低投藥巨資是相當重要的。

綜合上述,禽流感所有可能造成人對人傳染之大流行,必須依平均再生數科學證據來進行規劃防疫措施,為達成估計此指標及有效確定預防注射、投藥及隔離檢疫高危險群,最好能夠配合『禽對人』流感通報系統,進行『社區定點』通報監測及『血清檢體』監測系統

......................................................................

傳染病與公共傳播宣導丁志音/台大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

不像最近幾年來接二連三的巨型災變如恐怖攻擊、地震、海嘯、颶風,甚至新興傳染病如伊波拉、SARS、西尼羅病毒等,都還算是地區性的災難;禽流感被視為是世界級、全球性的浩劫,而且,至目前為止,我們所獲的所有資訊都在告訴我們,而且不停的強化民眾的接受度:這場世紀浩劫必來無疑,絕無倖免,只是時間早晚而已。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WHO根據這個疾病病毒演變的路徑與特質,以及評估目前世界各國的準備與防禦狀況,提出了五大行動策略,包括(1)降低人類感染的機會,(2)強化早期的警訊系統,(3)感染源頭的控制與延遲傳播,(4)降低罹病率、死亡率、及社會動亂,以及(5)進行研究以引導後續的反應與處理。所有的這一切,都有賴高效率的資訊傳播體系進行各部門的訊息傳散、轉化、溝通,以期能迅速協調、組織、整合與動員所有的資源。而在這過程當中,民眾是最核心的目標受眾與保護的對象,他們必須仰賴各類、各層次的宣導傳播自我防護、進而與系統的運作充分配合,甚至參與防疫動員。

目前台灣的禽流感訊息,已充斥於各個資訊管道,多少衝擊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形成一個值得深思的狀態,以下是對後續行動的一些淺見:

1.各類訊息的內容與報導應力求精確,以全體民眾的安全與健康為依歸,也可順勢提升民眾的傳染病及防疫知能(素養)流行的演變,其機轉常涉及高度專業的知識,提供資訊與報導資訊的人,有共同的責任,將資訊轉化、解釋成民眾可接受的語言,且在此過程中不得將訊息錯置、扭曲,誤導大眾。

2.宣導傳播的對象可循序由一般民眾而至以社區為單元,也就是由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改變,而擴大至社區的集結因應與動員,也讓民眾的在乎與關切,由個人而至社區及體系應將禽流感議題視需要或可行性,納入現階段已存在或正進行的一些公共衛生計畫(或其他部門的社區計畫)中,蓄積未來行動的潛力。如此一來,當流行爆發時,社區鄰里將能發揮在地的防疫行動。

3.勿因巨敵當頭,排擠或荒廢其他正在進行的公共衛生傳播宣導,優先性固然重要,但正常化(normalization)卻是穩固系統運作,甚至安定民心的法則各類病毒或細菌的環伺與蠢蠢欲動,不會因H5N1的不斷突變而有所停歇,千萬不要應付這方、竟助長那方;打贏了禽流感,卻輸了HIV/AIDS與登革熱。更何況,此時資訊的過度放送與負荷,不但造成恐慌,也可能過早疲乏,降低後續敏感度。

4.民眾的各類特質與反應,包括認知的、信念的、行為的,甚至心理情緒的,也需定期監測(surveillance)傳染病流行與爆發時,需時時掌握民眾的整體反應,做出因應措施,以及對應的傳播宣導。各類偵測途徑,不該只停留在滿意度調查上。

目前如同山雨欲來前的醞釀期,訊息的力量無邊,但傳播宣導在操作上,必須考量階段性與地域性的需求。無論如何,危機時的資訊交流、溝通與傳散宣導,也有經驗累積下所發展出的法則,例如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近發展出的危機與緊急風險溝通(crisis and emergency risk communication)模式便值得參酌。我們該怎麼辦,儘量學習、思考與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