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感言: 建立台灣大學的主體性~謝豐舟

在台灣大學待了將近40年,11月15日的校慶日對我們這樣的臨床勞動者,往往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不過,今年(2005)的校慶卻讓我心中,有一份感覺,有一份期待。校慶當日的茶會,我必然不會缺席。

今年這份不一樣的感覺,一方面是因為一年多來,我成功地混到校總區,參與了許多不同系、所的教學與研究。另一方面則是五年五百億計畫啟動,台大一如預料成為首選。重要的不是錢數的多少,而是讓台大這頭睡獅必須醒來,開始咆哮山林。因為,在眾人的放大鏡下,台大拿了錢,一定得做出成績,以杜悠悠眾口。

台大要迎頭趕上,急起直追,所要做的事真是千頭萬緒。然而,資源有限,而且事有輕重緩急,如何從最有效的地方下手,其實就是成功與否的關鍵。長年觀察與思考的結果,我覺得首要的工作是"建立台灣大學的主體性"。這個說法可能相當模糊,甚至抽象,且聽我慢慢剖析。

前一陣子,我在推動神經科學之際,除了努力凝聚台大本身眾多學者之外,也積極尋求儀器公司的協助。在近來醫院盲目擴張醫療版圖,寶貴資源流血輸出,連第一線醫療儀器也難以汰換的情況下,何能購置日新月異的研究用儀器?若能說服儀器公司與台灣大學進行學術合作,則不愁沒有好的儀器來做先進研究。~)找來儀器公司的代表懇談,他說這些昂貴研究儀器"榮陽"都有購置。其實公司最想合作的對象還是台灣大學。即使沒有預算購置,他們也可以考慮先借台灣大學使用。只是,他們不知道誰可以代表台灣大學出面接洽相關的細節。說得白一點,多少年來,台灣大學在神經科學方面根本沒有一個"主體",因此他們也就無從接觸,當然也幫不上忙。即使有些可以提供的資源,也不知誰可以代表台灣大學洽談。畢竟,他們希望的是與"台灣大學"這塊金字招牌合怍。與個別的老師合作,影響力畢竟有限。

多年來,台灣大學與不少學術機構進行合作,合作愉快的例子固然有,但更常見的是名存實亡,不歡而散。當然,我們合作的對象本身有其不妥之處,但在我的觀察中,台大也必須深自檢討。在合作的過程中,台灣大學往往沒有確立自己的"主體性"。這並不是說台大沒有盡力爭取最大的權益,而是台大本身在合作的領域,自己並沒有積極整合,努力衝刺,以致後來往往流於個別老師的合作。最後不僅沒有顯著而完整的成果,一些零星的成就,往往也歸於對方。結算下來,台灣大學並沒有藉由這類合作,在該領域領袖群倫。企業的合作,本身若沒有相當的實力,往往不會成功。這在商場上屢見不鮮。台灣大學要與別人合作,必須自己有相當的實力與準備,包括策略、整合及執行方面,都必須莊敬自強,否則往往賠了夫人又折兵。由於與人合作,一再吃憋,久而久之,大家寧可閉關自守。至於,台灣大學要如何建立自己的主體性?我想,這必須"由上"與"由下"兩方面分進合擊。只有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是無法完成建立"主體性"這樣的大工作的在由上而下方面,大學對合作計畫的選擇,最好挑選具有"草根"基礎的項目。亦即,某一領域,已經有相當質量的研究者在各學院。大學出面加以協調,整合之後,與合作對象談妥互相支援的項目、方法與進度,交由台大的團體執行。這當中,在與合作對象折衝時,必須以台大整體的權益為前折。當然台大本身也必須責成並支援自己的團隊積極活動,端出成果,以使對方心服口服。否則彼強我弱,終究失去主動,全盤皆輸。

在由下而上方面,每一個個別的老師必須瞭解,以台灣大學的名義去外面爭取資源或與人合作,在現階段"台大"這塊招牌,還是相當有用。只要自己實力不差,行事公正,往往不難說服官方或私人出力協助。

有些學術成就十分耀眼,資歷輝煌的教授,可以掌握相當的公部門資源,帶領全國的相關研究。固然,這樣的領袖必須以全台灣為念,然而。若能藉此機會,在台大建立良好的教學研究基礎,更是美事一椿。畢竟,在現階段"台大好,就是台灣好"。這些教授在台大往往擔任重要職務例如院長、所長、主任,同時又兼許多學術界的領導職務。不過,畢竟台大的職務才是primary job,若能把主要的attention,放在台灣大學的職務上,灌注時間與資源,更是對"建立台灣大學的主體性"有直接的貢獻"。台大是個教育機構,透過正規和在職教育,或其他種種教研活動,我們的知識技術可以傳遞給整個台灣許許多多校內外人士。盼望這些大老平日多以台灣大學為念。~切莫只有在缺錢、募款時,才想到這些苦哈哈的同事

在醫學校區,我們很少主動邀請國外學者來訪問。每天不少學術演講,琳瑯滿目。然而,多半是別的學校邀請來台。在諸多活動中,來台大這邊做個演講,演講完之後就走人。不少同事以為這樣做最為省事,因為不必花功夫去全程接待,又可以有外賓來演講。其實,作為來訪的客人,誰是出錢出力的主人,心中十分清楚。來台大看看,就算觀光。往後,有什麼合作機會,或是某個國際會議要邀請人去演講,他投桃報李,想到的一定是邀他來訪的學校,絕對不會是他只來一個多鐘頭的台大醫學院。

其實,這些現象也不能怪個別的老師。因為,邀請外賓真的是費時費力費錢。學院方面既不鼓勵,也不協助,又沒有credit,何必自找麻煩。還是搭搭便車,演講完後,在主人的晚宴上,與外國學者討論一下自己的研究,也就夠了。這樣下來,不少公部門的資源,台大都半棄而不用,任由他校申請,邀訪外賓。我在國科會擔任學門召集人時,天天在批別的大學邀訪外賓的輔助申請,就是台大的申請案絕無僅有。泰晤士報的大學評等中,印象分數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像台大這樣"主體性"模糊的學校,在這種印象分數方面,當然不易提昇。大學、學院及系所如何協助個別的老師邀訪外賓、舉辦學術研會,在"五年五百億"啟動之際,應該訂出一套有效的辦法,並確實執行及考核,並對出力者給予實有的獎勵表揚,自然風起雲湧,熱鬧非凡,活力十足。

在推動神經科學的過程中,不少同仁疑慮從事神經科學的資源在那裡?我安慰他們說:只要把台灣大學在神經科學的主體性建立起來,各種資源與人脈,就會自然上門來。果不其然,在"台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的大旗升起之後,各種的合作案,各種的資源,各種的機會源源不絕。相信台灣大學的上上下下若能把"台灣大學的主體性"建立起來,大家休戚與共,在國內、國外時時彰顯,進入百大,何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