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陳定信院長榮獲2005世界關懷醫師Caring Physician of the World

醫學院院長陳定信教授獲「世界醫學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WMA)評選為2005年世界關懷醫師(Caring Physician of the World) ,獲選事蹟含個人從事醫療專業經歷與專訪,已收錄於WMA2005年10月25日發行的特輯"Caring Physicians of the World"之中。此項活動係WMA為表彰醫師行業之傳統核心價值-對病人的關懷、無瑕的醫德以及科學專業上的卓越成就,是該會本年度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WMA於2005年初,函請世界各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醫師團體,自該地區推薦至多三名候選人至WMA,透過候選人書面資料、電話訪問及實地採訪等多種方法,審慎評選後公佈入選名單,陳定信院長係臺灣唯一獲選的醫師。以下為刊登於該特輯中有關陳教授之經歷與事蹟的描述。

陳教授是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致力肝炎研究40年,由於他在肝炎、內科學與消化學研究的卓越貢獻與傑出成就,屢獲重要獎項。述及其進入醫學領域的原因,在於50年前臺灣仍為未開發國家,衛生條件極差,常常看到友人或者他們的家人受到病魔的摧殘甚或死亡,造成整個家庭的苦難,故而決心學醫,希望能幫助人類遠離疾病。陳教授年輕時受到先哲Louis Pasteur, Robert Koch 以及Paul Ehrlich等大師的感召,他們追求真理、尋找病原及新治療方法的態度,對於他後來的生涯發展有很重大的影響。臺灣的學者,則以杜聰明教授的事蹟對陳教授的影響最為深遠。杜教授在二十世紀初期,致力於控制台灣本土疾病的作法,影響他選擇臺灣一直十分猖獗的肝病做為研究的主題。

除了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及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所的國外研修經驗外,陳教授幾乎一輩子都在臺大醫學院研究有關肝炎的自然史,診斷與治療;1970年代初期,他與臺大的團隊發現感染B型肝炎是導致台灣肝病如此嚴重的主要原因。他們隨即規劃肝炎防治工作,說服政府進行肝炎基礎及臨床研究,並實施全國性B型肝炎疫苗注射計畫, 此計畫不僅是全國第一,也是世界首見,後來更證明對於減少慢性B型肝炎的感染十分有效,臺灣感染B型肝炎的人數因而大幅下降。

與B型肝炎研究同樣成功的是C型肝炎的研究,C型肝炎雖不如B型肝炎來得普遍,但在臺灣仍是一大問題。1990年代初期,陳教授與他的研究團隊發明一創新療法,就是利用ribavirin藥物合併干擾素來治療慢性C型肝炎的病人,此法後來普為全球醫界採用,目前已成為慢性C型肝炎的標準療法。

在2003年SARS疫情爆發期間,陳教授亦擔負重責,接受政府徵召負責主持SARS研究計畫,進行相關研究與疫苗的開發,並成功分離出病毒株。那是一段可怕的日子,人人都帶口罩,連公共集會也被取消,不少醫療及研究人員也遭受感染。當時醫界雖然採用了最基本的預防措施,但卻也能有效控制住疫情。

陳教授認為在現今臺海兩岸仍是緊張狀態之際,不論在地域、政治或文化上,醫學應是無國界的,傳染疾病尤然。他指出,目前行醫於他最困難的是必須隨時趕上醫學知識與資訊急遽成長的速度,特別是不屬於他專業的部份尤其吃力。但是,他強調不管醫學知識如何進步,醫學的基本價值從未改變,即在於使病人健康、快樂,服務社會以及造福人群。

陳教授指出"臺大醫學院是臺灣歷史最悠久、最好的醫學院,也是最早引進「問題導向」教學方法的醫學院。但是相較於美、加等先進國家的醫學院校,臺大醫學院的教師人數不足,生師比高,卻仍無法得到充足的資源與教師。好的醫學教育有賴於優良的師資,但醫師們往往太忙而無法兼顧教學,常常被臨床負荷及其他任務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對我們而言都是很嚴重的問題。"陳教授說,醫學院的預算太低,可惜大部份主管教育的官員都不能完全了解醫學教育是勞力密集的,我們常常得用最少的成本去經營一個龐大的學校。

陳教授擔任臺大醫學院院長的六年任期,將於2007年結束。一旦院長任期結束,他將回歸他的最愛-研究領域。公餘之暇,陳教授熱愛運動,他常抽空騎腳踏車,也是一位登山的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