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台灣溫泉展覽新聞稿

台灣溫泉的分布密度和種類,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矛的國家之一。溫泉為自然界賜給人類最珍貴的資源,我們的老祖宗或是自然界的動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知道如何利用溫泉來改善生活。溫泉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但是若利用不當或經營不善,則可能使它枯竭或變成無法再利用的資源。故立法院通過的溫泉法,立法保護溫泉不是要大家不去使用溫泉,而是要如何有效的加以利用,且不破壞其形成環境,這就有賴對溫泉的分布、特性和形成條件等有徹底的了解。要達到此種程度,就需對溫泉地質做詳細的探勘與調查,研究溫泉地區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儲存量、可使用量和天水如何補注形成溫泉等等,然後規劃訂定開發、利用和管理計劃。另外,開發利用溫泉後,也要做持續的監測工作,監測溫泉在使用後的各種地質和水文條件的變化,如此才能達到對溫泉的永續經營。台大地質科學系舉辦此次的發掘台灣溫泉展覽,就是想藉展覽,讓一般民眾能了解溫泉的知識,進而在泡湯養生的同時,也能了解天然資源得來不易,燃起愛護之心。根據本系對於台灣溫泉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北部大屯火山群的溫泉露頭點超過30個以上,其中以北投溫泉、中山樓溫泉和陽明山溫泉等較為著名。其主要為天水(雨水)滲入地底下後,被火山活動的岩漿加熱,或是吸收來自岩漿的氣體,然後再循環至地表所形成的。其溫泉主要特徵為高溫(大都高於50℃以上)、酸性(pH 值小於3-4)的溫泉為主,富含各種離子成分,其中以硫酸根離子為最多,其次為氯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故溫泉種類以酸性硫酸鹽泉為最多,同時也有中性碳酸鹽泉存在。而北投地區除了天然形成的溫泉外(當地稱為青磺泉),還有引山泉水或溪水導入鑽鑿噴出的汽水混合池中,讓清水吸收火山氣體和熱所形成的溫泉,是一種人工溫泉,當地俗稱為白磺泉,硫磺谷溫泉即屬於此類。另外,台灣北部著名的烏來和宜蘭礁溪溫泉,則是非火山岩區的溫泉,溫泉水中的離子成分主要含碳酸根離子和鈉離子,為中性的碳酸氫鈉泉。其成因為天水(雨水)滲入地底下後,被地溫梯度加熱且與岩石發生反應,然後再循環至地表所形成的。台灣西部沉積岩區的溫泉分布較少,以台灣南部的中崙溫泉和關子嶺溫泉,以及新竹苗栗地區的清泉、泰安溫泉較著名。前兩者溫泉中的氯離子、碳酸根離子和鈉離子的含量都很高,超過幾千個ppm (百萬分之一),同時溫泉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泥,為鹼性的碳酸氫鈉氯化物泉,也是一種熱泥泉。其主要是由天水(雨水)滲入地底下後,被地溫梯度加熱同時也與地層水混合,然後再循環至地表所形成的。後兩者溫泉主要含碳酸根離子和鈉離子,為中性的碳酸氫鈉泉。其成因為天水(雨水)滲入地底下後,被地溫梯度加熱且與岩石發生反應,然後再循環至地表所形成的。台灣東部和脊樑山脈的變質岩區,包括板岩區和大南澳片岩區,是台灣地區溫泉分布最多的區域,溫泉露頭點超過85個上,其大多分布在陡峻的山谷中,著名的有台東知本內、外溫泉、金崙溫泉、金峰溫泉;花蓮瑞穗溫泉、紅葉溫泉;南橫寶來溫泉、石洞溫泉、霧鹿溫泉;南投東埔溫泉、廬山溫泉,和宜蘭清水溫泉和仁澤溫泉等。出露的溫泉溫度變異很大,從低於49℃的低溫溫泉,到高於97℃以上的沸騰溫泉都有。溫泉水中的離子成分主要含碳酸根離子和鈉離子,為中性的碳酸氫鈉泉,還有少量以含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鈉離子的硫酸鹽碳酸氫鈉泉。其成因為天水(雨水)滲入地底下後,被地溫梯度加熱且與岩石發生反應,然後再循環至地表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