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美食 鰻魚已經成為瀕危物種 本校生科院漁科所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微衛星DNA以及耳石元素指紋圖技術提升鰻魚資源復育及永續利用

鰻魚自古以來被視為一種非常滋補的食品,深受日本等東方國家的喜愛,由於野生的鰻魚逐漸減少,現今市面上的鰻魚,幾乎全是養殖鰻,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養殖魚類之一。因為鰻魚的人工繁殖尚未完全成功,養殖用的鰻苗仍然完全賴天然撈捕的鰻線。鰻線捕獲量的多寡,便形成鰻魚養殖業成敗的關鍵。1980年代之後,世界幾種溫帶鰻,包括歐洲鰻、美洲鰻以及日本鰻的資源量都在急速下降。目前歐洲鰻的數量已下降至1980年代的1%,而美洲鰻與日本鰻也僅剩1980年代的10%。國內的漁政單位尚未警覺到鰻魚資源下降的嚴重性。資源量的下降造成鰻苗產量相對變少,嚴重影響養鰻業的發展。歐美國家普遍擔憂鰻魚可能會滅絕,而瑞典已將之列為紅皮書的極危物種 (CR)。

鰻魚資源量下降的原因並不很清楚,可能與過度捕撈、全球氣候變遷、河川棲地惡化、污染、水壩建設影響鰻魚溯河洄游、以及寄生蟲感染等等因素有關。為了鰻魚資源量的復育及資源的永續利用,各國紛紛採取補救措施,包括野生鰻捕獲量及鰻苗輸出的管制、幼/成鰻的河川放流、以及河川污染防治等等。~)

台灣自1976年起實施種鰻放流,但成效難以評估。有鑑於此,立陶宛、拉脫維亞以及台灣三個國家於2004 - 2007年,為了鰻魚放流效益的評估,在國科會的支持之下,共同組成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微衛星DNA以及耳石元素指紋圖的技術來研究兩側洄游性魚類 (主要是鰻魚) 及瀕危物種的資源管理(Genetic and Microchemical Markers as Implements for Diadromous and Endangered Commercial Fish Species Populations Management,簡稱 GMM 計畫)。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區別放流鰻及野生鰻,作為鰻魚放流效益評估,以及資源管理之參考。

GMM計畫今年是第二年,輪由台灣舉辦成果發表會,由本校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的鰻魚研究專家曾萬年教授主持,於2006年7月5 - 6 日,假本校生命科學館舉辦兩天的鰻魚國際研討會。第一天由國內外的學者專家發表有關鰻魚族群遺傳、資源評估及復育的相關論文,交換彼此的研究心得,藉以提升國內鰻魚的研究水平以及提供資源管理對策。與會人員包括國內外鰻魚研究專家,以及產業界代表等共60餘位。

第二天為 GMM 工作會議,限立陶宛、拉脫維亞及台灣三國的代表以及瑞典的觀察員參加 (如圖)。本次研討會承蒙國科會生命科學研究推動中心與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林曜松院長的大力支持,方能圓滿成功。經由此次鰻魚研討會,希望能喚起國人對鰻魚研究以及資源保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