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農學院雲林舉辦農業論壇結合產官學推展農產經營管理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為呼應雲林「農業首都」的施政理念,6月29日在雲林縣政府舉辦「農業論壇」,由生農學院院長陳保基與雲林縣長蘇治芬共同主持,討論「水資源防災」、「WTO對台灣農業的影響」、「科技農業」等議題,吸引眾多縣民到場參與討論。

針對雲林水資源問題,生農學院副院長張尊國指出,雲林縣每年用水17億立方公尺,農業用水超過15億立方公尺,都是引自地下水;與會的雲林科大教授溫志超則認為雲林農民使用地下水達24億立方公尺,比政府統計的15億立方公尺,多出9億立方公尺,政府沒辦法供應足夠的水,農民當然超抽地下水,這是雲林淹水、地層下陷的主要因素。生工系教授張倉榮分析雲林淹水,自民國78年至今年6月雲林發生多次淹水,如單日降雨600毫米,全縣會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淹水或積水;蘇明道授認為,過去常以開發水資源作為解決水源不足的方法,如能「用水移轉」由工業部門支付更高代價,補貼農民,讓農民休耕、釋出農地,水源運用會更充裕。生工系教授黃宏斌以出生雲林的鄉親身份談雲林治水防災問題。

縣政府水利課長許宏博認為雲林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愈來愈嚴重,必須即刻解決,今年6月9日下雨不到200毫米,沿海卻淹水10天,這是超抽地下水所致。水的問題在雲林引起熱烈討論,農產品產銷問題,同樣引起當地農民的關心;農經系教授徐世勳、雷立芬、陳政位和方煒等學者,建議雲林縣要做好農業履歷、認證的工作,同要懂得行銷。斗南鎮農會技師李昌隆以發展農產履歷的實際經驗,建議降低休耕面積、出口嚴格把關、農民安全用藥和肥料的再教育。雲林縣聯合社理事主席陳清山要求農業政策要導入契約行為,改善產銷失衡;政府要協助小農避風險、取得資金,並研議引進「農業外勞」,讓台灣年輕人願意返鄉擔任農業的經營管理階層。

農經系主任徐世勳以台南縣南化鄉的9人芒果產銷班獲得歐盟超市認證,打進歐陸市場,鼓勵農民朝國際認證目標前進。陳政位教授指肉品市場、西螺果菜市場是具競爭、行銷特性的兩大機構,縣府必須協助打通行銷通路;雲林縣所有農產品以稻米的品牌做得最出色,但絕不能欺騙消費者,因為「品牌就是品質」;他向推動「農業首都」的縣長蘇治芬建言,雖然期待4年任期內有建樹,但「農業是有生命的,長期才能看到發展的成果」,要回歸現實面,從根本做起,做好農產品的認證。

雷立芬教授以去年農委會競拍冠軍米,拍賣價格100萬元,認為短時間搶拍競價並不實際,重點是種植冠軍米的農民能賺多少錢?她說明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的「微笑曲線」,指出只有微笑的兩端,才能真正獲利,但這兩端都不是農民。她說,農民、政府都不必拘泥於農產品原來的用途,例如愛之味將番茄變成飲料而大受歡迎,而稻米可以做米漢堡、改良稻米品種的種子或秧苗,才能真正獲得最大的利益。方煒教授以斗南鎮農會推動農產品履歷,強調科技農業才是足以協助「脫貧」的長遠之計。縣長蘇治芬表示,將結合產、官、學力量,下半年全力推動設施農業、生產履歷,縣府站在農業行銷的第一線,申請農業商標,在全國註冊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