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讀後

劉益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人社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日前收到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寄來的一本「卑南遺址發掘報告」,這是長達十年卑南搶救發掘後半段報告的正式出版,呼應前一部報告發表卑南遺址發掘應有的初步結果。二位老師經過二十年後,將報告正式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其實從學術的角度而言,這些資料早已在考古界流傳,但學界以外的朋友們很難一窺這些考古報告的真實內涵,藉由這二部報告正式出版,也告訴社會大眾,卑南考古發掘豐富的內涵。

其實二十多年以來,宋文薰、連照美二位教授有關卑南遺址和卑南文化的研究成果,並不只是發掘報告的出版,延伸引發的其他議題可說豐富與多元,但就學術研究的基本意義而言,發掘報告的出版是考古家應有的責任,也是不可逃避的義務,考古家有次序的將一個遺址發掘,還是一種破壞,只不過考古家透過發掘報告和其他議題的研究,重新建構遺址應有的文化內涵,使破壞得以重建,完成了考古家對社會的基本任務,也就是解讀了遺址這一本埋藏在地層中的人類活動史書。宋、連二位教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使得卑南遺址的多重面貌不斷浮現,也使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得以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展示成為社會大眾可以認識的主題。

在這本報告出版的當頭,重新審思史前博物館和臺灣大學為了標本而引起的爭議,可說萬分不值,沒有考古家的研究成果,應當就沒有考古類型博物館的展示資源,二者之間應當是以合作作為開始和結束,忝為一個卑南遺址發掘的早期成員和台灣考古工作者的一員,我願意向社會大眾和學術界推薦這樣一本硬梆梆的學術著作,因為沒有這樣的學術著作,就不會有後來的教學資源和博物館資源。